□记者 郑凯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袁广 张雪玉
走进肥城市仪阳街道北辛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曾经的古朴村落已蝶变为一个现代化社区,实现传统韵味与现代生活的完美交融。北辛村以“乡愁再造、民生提质、善治赋能”三把密钥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书写了属于新时代的古村传奇。
乡愁再造:
文化基因唤醒沉睡记忆
2020年秋,《北辛庄村志》首发仪式在北辛村举行。83岁的赵传祥站在明亮的活动室内,双手轻抚村志扉页上泛黄的老照片,眼眶瞬间湿润:“修志就是救记忆、续文脉啊!”这部凝聚着全村人心血的28万字典籍,系统梳理了自明代建村以来的历史脉络,为搬迁后的北辛村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证”。
文化血脉的觉醒,不仅延续了村落记忆,更成为新社区治理的精神纽带。在北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肥乐宣”讲堂成为村民每周必到的精神家园。宣讲员赵学志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佛桃的前世今生》,将北辛村与佛桃的深厚渊源娓娓道来;创业青年也纷纷走上讲台,分享电商实战经验,手把手教村民直播带货。与此同时,红白理事会大力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制定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年度“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成功举办,让孝老爱亲在邻里间蔚然成风。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太极队与活力四射的街舞团同台竞技,古老与现代的碰撞,让搬迁后的村庄焕发勃勃生机。
民生温度:
“家门口”的医养融合暖人心
清晨6点,阳光洒进北辛村的楼房,“泰安市最美乡医”赵学永的中医阁里已飘出阵阵艾香。“赵大夫,我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随着熟悉的招呼声,赵学永开始了一天的接诊工作。中医阁推行“全天候开诊”服务,年均服务村民和园区工人超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
2023年,北辛村紧跟乡村振兴养老服务政策导向,率先在新社区探索医养融合模式。中医阁内增设适老化卫浴与康复设备,打造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在这里,老年人不仅能接受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还能享受24小时健康监测服务。80岁的村民马凤云感慨地说:“以前住在村里,进城看病得折腾大半天,现在搬进楼房,走几步就能艾灸,头疼脑热随时能瞧,日子别提多踏实了。”这一创新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获肥城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推介。此外,北辛村卫生室每月开展线上线下健康讲座,结合农村常见病普及预防知识,全方位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善治密码:
多元共治凝聚发展合力
走进北辛村智慧治理中心,巨大的数字大屏上,环境监测、安防预警等数据实时跳动,仿佛村庄的“数字心脏”。北辛村党支部书记赵峰介绍:“数字平台就像村庄的中枢神经,让新社区的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在常态化治理中,“爱心妈妈”团主动帮扶28名困境儿童,成员李红每天入户辅导功课、谈心聊天;村志愿者协会年均调解纠纷50余起,成为邻里和谐的润滑剂;由退休老干部组成的“乡贤议事厅”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65岁的赵伟提出的集体经济发展建议不仅形成新的产业亮点,更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如今的北辛村,现代化楼房鳞次栉比,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创新实践成果丰硕。正如村志编纂者赵学法所说:“记住从何处来,方知向何处去。”北辛村以乡愁留住文化根脉,以民生夯实幸福根基,以善治激发治理活力,“三把密钥”环环相扣,让古村在搬迁中完成蜕变,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