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闻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快推进生态泰安建设
勇于担负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生态泰安建设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张文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泰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由于地处泰山之麓,历来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城市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生态泰安建设也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政策体系和建设技术尚未成熟,当今世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所以生态泰安建设没有止境,必须不断探索,追求卓越。我们要充分挖掘泰安资源禀赋特色,突出生态、文化、区位优势,强化新型工业化强市的引擎作用,为实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支撑,对建设“天蓝、水碧、山青”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实现泰安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带动和辐射作用。

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构建泰安生态低碳文化体系

泰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需深度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空间布局,突出“山城田汶”全域格局和“山城一体”城区特色,通过精细化城市设计提升城市魅力。

实施泰山文化保护传承战略。延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彰显泰安历史文化名城、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价值,扩展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统筹全域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与活化利用。科学布局文旅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与泰山世界“双遗产”地位相匹配的国泰民安城、世界遗产地。

实施大汶河流域生命共同体保护战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强化大汶河全流域全要素保护。推进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东平湖、汶阳田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联通生态廊道,构建命脉相连的自然生命共同体。严格管控化工园区及沿河开发,打造大汶河绿色发展生态长廊。

实施济泰协同发展战略。落实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要求,构建以泰山为生态绿心的大都市区。加快济泰协同发展,推动产业一体化协作与科创资源共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济泰文旅融合,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施全域综合优化战略。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适宜性评价,尊重泰安自然地理格局和特色空间构成规律,统筹优化全域资源要素配置,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保护要求,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生态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全面落实“双碳”目标,积极拓展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能源体系,推动绿电就地转化。统筹布局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城镇和历史文化空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继续做强特色产业,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发展节约环保型经济,持续强力推进乡村振兴。严守耕地保护、集约用地、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谋划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提升泰安全域生态空间价值,塑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大泰山品牌。

优化新型工业化布局,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

依托泰山国际旅游胜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黄河下游新型工业基地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推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材料、食品、高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提升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两带、七板块、多园区”的现代工业和物流业格局:北部打造科技研发与智能制造产业带,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科技研发;南部构建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产业带,发展现代物流、机械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统筹中心城区东部、南部、西部及新泰、肥城、宁阳、东平七大板块的产业链及供应链整合。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等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平台,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优化园区布局,力促生态经济双赢。优化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布局,加强空间管控,大力推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国家和省级平台集聚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实现泰安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双赢。

强化中心城区生态引领,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泰城是展示泰安形象的核心窗口。加快推进生态泰城建设,要按照“东拓、西兴、南展、北控、中优”的城市发展方针,构建“两山相映、一河镶嵌”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从“依山而建”迈向“依山傍水”发展。

优化城市功能结构。聚焦“中优”区域,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疏解非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历史文化轴与时代发展轴双核心:历史文化轴作为区域旅游服务基地,时代发展轴集中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开敞空间,形成“两心引领、两轴延展、多片协同”的空间结构:聚力建设城市文旅服务中心和现代公共服务中心,塑造泰山文化轴和公共服务轴引领空间拓展,结合山水特色布局居住、文旅、康养、科教等功能片区,实现均衡布局特色发展。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依托山水文旅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多维度推进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完善各类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用生态建筑理念规划设计居住区,构建基础设施完善、精神文明彰显的社会生态系统。强化生态基建:严格保护绿地公园,市区道路与社区同步提升绿化品质(以乔木为主、草坪为辅),构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完善水循环系统,保留自然水体,增设透水地面与人工湿地;实行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全域推行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加快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营造清洁高效出行环境。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样板。抢抓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好产业,保护好生态,为整个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泰安样板”。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生态环保产业与绿色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泰山+”文旅融合,打造“泰山+X”产品体系,培育塑造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推动生态型经济快速发展;以人为本,提升品质,满足全年龄段的居住、就业、游憩、出行、学习、康养全面发展的生活需求,将泰城全力打造成为与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相匹配的国家旅游休闲城市、独具泰安风情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