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文洁 通讯员 孙远明 周强
“以前在家照顾孩子没收入,现在有了社区手工坊,让我既能顾家又有收入,真是太好了。”在肥城市贵和社区,利用公建房闲置空间打造的社区手工坊开设“微就业新课堂”,邀请手工制作专业人员授课,为全职宝妈、大龄人员等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全职宝妈蔡红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近年来,肥城市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大龄人员、全职宝妈等群体,创新服务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推动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让更多人端稳饭碗,拥抱美好生活。
建安品牌越擦越亮
农民工就业平台广阔
位于仪阳街道的肥城市建筑企业总部园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以前我们跟着包工头四处揽活,工作不稳定,收入也没保障。现在不一样了,依托肥城强大的建安产业,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农民工李宇亮笑着说。
肥城市素有“建安之乡”美誉,建筑安装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肥城市紧紧把握这一优势,借助新旧动能转换东风,推动产业升级,为农民工就业注入新活力。
2020年以来,肥城市先后出台《促进建筑安装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建筑安装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引导建安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同时,规划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园区,提供优惠政策与配套服务,吸引60多家企业入驻并形成集聚效应,搭建起稳固的就业平台。
不仅如此,肥城市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确定“五区三步”国际市场战略,助力建安企业在日本、卡塔尔、荷兰等20余个国家开展业务。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既拓展了建安产业链,也为农民工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截至目前,肥城建安产业已带动12.9万人就业创业,成为拉动农民工就业的“金字招牌”。
政策引才活动聚才
高校毕业生“职”得奔赴
“我感觉肥城的人才补贴标准是比较高的,而且有很多发展机会,所以我选择回家乡就业。”河北大学毕业生赵一辰说。
为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肥城市深入实施“君子英才”工程,优化人才“新八条”政策,将人才工作经费提升至每年2000万元。到肥城市工业企业就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重点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毕业生最高分别可享受43.2万元、21.8万元、13.4万元、11.6万元的补贴。
除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肥城市还积极搭建就业平台。2023年以来,肥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辖区企业先后赴华北电力大学、江南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开展“登高望远·选择泰安”书记市长高校行和专场招聘活动,组织石横特钢等十多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参加泰安高质量充分就业产才对接大会;先后邀请山东科技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学生,到肥城市开展“寒假看家乡”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到肥城就业创业。
2024年以来,肥城市累计开展“才聚桃都·职通未来”集中招聘活动40余场次,通过访企探岗、直播带岗、敲门送岗等方式,帮助1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高层次人才服务方面,肥城市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配备服务专员71名,建立“一人一册”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动态管理台账,建成人才公寓408套,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让人才安心扎根肥城。
社区微业“一站式”服务
特殊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自从有了零工驿站,我能接点零活干,一天赚五六十元,生活有了保障。”在仪阳街道仪家亲社区零工驿站,68岁居民姜培兰感慨地说。如今,像姜培兰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群众,在肥城已有3500多人,这得益于该市创新打造的“党建引领聚合力·社区微业惠民生”社区微业品牌。
为破解大龄人员、全职宝妈等群体就业难题,肥城市构建起市、镇(街区)、社区、网格“四位一体”上下贯通的就业服务网络,打造社区“就业驿站”、网格“岗位快递”、楼长“敲门问需”三级服务渠道。截至目前,全市29个社区同步推进社区微业建设,共开办手工制作、桃木雕刻等30多个社区“微工厂”,设立18个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驿站。
就业帮扶不仅是政策和措施,更是一场贯穿全程的服务工程。
为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新城街道桃都社区建立“社区微业”培训需求清单,开展家政服务、护理常识等技能培训,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就业创业,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2024年以来,新城街道联合肥城市就业部门举办16场大型社区招聘活动,提供700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832人实现“再就业”。
城乡公岗兜底帮扶
就业困难群体迎来新曙光
每天6时,62岁的潮泉镇柳沟村村民刘汉荣都准时到达翦云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时而弯下腰取块山石,培在残缺的齐长城上。“早上爬爬山、看看景,一整天都很舒服。村里给我安排的这个活儿,简直是让我享清福。”刘汉荣口中的“活儿”,正是乡村公益性岗位中的齐长城巡护员。
近年来,肥城市将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作为统筹城乡就业、深化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不仅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增收机会,还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推动了城乡协同发展。截至目前,肥城市共开发公共管理类、公共服务类、社会事业类、设施维护类、社会治理等岗位1.2万个,在岗人数1.07万人,在兜底线、稳就业、增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对城乡公益性岗位进行有效的开发管理,肥城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岗位开发方面,全面梳理现有岗位、空余岗位及人员实际需求,指导镇街和用人单位科学设岗,确保人岗相符。在人员录用时,肥城市采用多部门联审的方式,确保安置人员身份符合条件;同时,制定完善人员管理制度,更新村级人员考勤细则,强化日常监督考核,杜绝“政策养懒汉”现象。
“‘家门口’招聘会越来越多,为我们就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挣钱顾家两不误,有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既能享受免费培训,还能帮助就业,‘一站式’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难题”……来自一线求职就业者的点滴感受,汇聚成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画面。
“我们将持续发力,不断优化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困难群体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激活就业内生动力。”肥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朱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