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策划、统筹 柳萍
编 者 按
泰安这片沃土,孕育了种类丰富、各具特色的非遗手工艺。这些宝贵的技艺,承载着一代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是泰山脚下历史文化的生动印记。
如今,泰安的非遗手工艺人们步履不停。他们珍视祖辈传承,用心守护技艺根脉。同时,他们更积极思考如何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于是,他们将泰山故事、家乡风物融入指尖创作,尝试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设计。正是这份坚守与创新,让承载着泰山记忆的老手艺,在当下依然生机勃勃,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妙手塑就玲珑意
□李雪
“过去的面人只有手指大小,插根竹签,是娃娃手里的玩意儿。现在的面塑可随意掌握大小,成了能欣赏、能收藏的艺术品。”顺着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家面塑第七代传承人石洪令手指的方向,展柜里的仕女面塑裙裾如云,衣袂飘飘,在光线映照下,竟生出无限生动与飘逸。
面塑,这门俗称“捏面人”的古老手艺,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古代多用于祭祀、庆典,后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
泰山石家面塑,自清代中期扎根泰安,历经两百年岁月洗礼,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其魅力在于“神态灵动、意境悠远”——揉、搓、压、捻塑其形;剪、点、捏、划传其神,并做到不增不补,肢体间无缝连接,全靠一双妙手控制力道。
更独特的是,它深深烙印着泰山与泰安的民俗印记:镇邪保平安的石敢当、憨态可掬的泰山祈福娃娃,都是石家面塑舞台上鲜活的“本地角儿”。
作为老石家的小女儿,石洪令在父辈们的艺术熏陶中长大,耳濡目染习得一手精湛的面塑技艺。然而,骨子里的艺术追求让她不满足于传统民间面塑的质朴粗犷和略显单一的色调。
“总觉得少了点精致和层次感。”石洪令坦言,这份执着引领她踏上求索之路,在面团配方、色彩调和及塑形手法上反复试验,“光是调一个理想的淡青色,就不知失败过多少次。”直到拜入津门面塑大师王玓门下,大师细腻传神、富含人文气息的风格,为她打开了新世界,其技艺得到质的飞跃。
石洪令还大胆地突破地域与材料的边界,主动与内蒙古民间艺人合作面塑作品《牦牛女孩》,经反复试验,她将骆驼毛纤维粘附在面团上,开创性地优化了质感和表现力。
“就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石洪令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热忱,“30年了,甭管遇到啥波折,我从来没停过手,舍不得,也放不下。”
这份热爱,如同揉进面团里的灵魂,让她的作品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灵动、活泼、充满生气。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团平凡无奇的面团在她指尖跳跃、翻滚,伴随着轻盈按压与灵巧捻动,面团仿佛被施了魔法,短短十几分钟,一盆青翠欲滴的“多肉植物”便跃然掌上,引得围观者啧啧称奇。
石洪令尤擅仕女人物,她的秘诀在于“造境”。每一尊仕女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精心构思的场景中,假山湖石、文房几案、梅兰竹菊,皆是人物性格与灵魂的延伸注解。“人物要‘活’,得有故事、有情绪。”她一边调整着展台上一位执纨扇仕女的角度,一边解释,“你看这位,扇子半遮面,眼神低垂,旁边配一株斜倚的梅,是不是有种‘和羞走,倚门回首’的羞怯?”在她的巧手下,拈花轻嗅的仕女仿佛能闻到芬芳,展卷沉思的才女眉宇间凝结着智慧,透着东方女性特有的优雅含蓄之美。
因深知非遗传承不能仅靠“关门授徒”,石洪令积极推动泰山面塑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她联合泰安面塑艺人成立了泰山面塑文化艺术研究院,广开爱好者培训之门;更携作品活跃于庙会、社区、非遗市集与亲子课堂。“多像一种奇妙的平衡,好动的孩子走近面塑安静了,安静的孩子呢,反而活泼了。”多年来,石洪令不仅培养出众多优秀面塑教师,更将“小巧手儿童面塑”课程带入校园,传授技艺。
“最珍贵的或许是面团本身给予的馈赠,”石洪令摊开手掌,仿佛托着一份无形的礼物,“看着它在掌心苏醒、舒展、生长,时光仿佛也被揉了进来,变得柔软、缓慢,沉淀下来。”
在石洪令手中,祖传的面塑技艺不再是凝固的形态,而是化为一种流动的生命力。它连接着过往的智慧,抚慰着当下的心灵,更在无数被点亮的眼眸中,悄然塑造着未来的模样。“揉的是面,安的是心”——这掌心方寸间的“慢”哲学,或许正是浮躁时代里,一份珍贵的解药。
一掐一捻“绘”人生
□秦浩
细细的铜丝在葫芦上曲折弯转,在一双大手的操作下,逐渐呈现出花朵的轮廓。鲜红的花瓣、明黄的花蕊,随着粉彩的一点点叠加,原本平淡无奇的葫芦表面竟“绽放”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
掐丝、勾勒、镶嵌、填彩……这套动作在马忠华手中已重复了30多年。对于马忠华而言,眼前的作品不单单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关于文化信念的传承,关于一次人生粉彩的勾勒。
东原掐丝粉彩制作工艺源自明清时期的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制作门类。东原掐丝粉彩制作工艺,是先将精细的铜扁丝掐成各种花纹,再将铜丝固定在器物表面,随后,匠人们运用随类赋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精心填入丝间。器物可以分为葫芦、瓷盘等,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更换。如今,东原掐丝粉彩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忠华今年58岁,是东原掐丝粉彩的第五代传承人。从小时候起,这份技艺便深深烙在他的记忆里。“我的曾祖父在北京、天津等地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后,结合东平当地特色进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制作门类。”马忠华说。出于对掐丝粉彩的喜爱,马忠华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美术专业,并曾在北京的珐琅厂短暂工作过,这些都让他对掐丝粉彩工艺有了新的理解和领悟。
“你看,铜丝在弯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弧度的一致性,拼接切口时也要确保两端契合,这样做出来的线条才流畅好看。”马忠华一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铜丝一边说,东原掐丝粉彩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艺,结合了国画、油画、版画、剪纸、雕刻等艺术形式,一件看似不大的作品,需耗时三四天甚至更久才能完成。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是枯燥、疲惫的,也给马忠华的身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视力也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他依然乐此不疲,一旦投入进去甚至会忘记吃饭。“创作的时候心会慢慢静下来,整个过程是充满愉悦的,看着作品一点点被塑造出来,就不觉得累了。”马忠华说。
在马忠华工作室的架子上,摆满了他亲手制作的掐丝粉彩工艺品。创作的内容也不单单是花鸟寿星等传统题材,还有鲤鱼、莲花等东平湖特色元素以及泰山元素,甚至当下小朋友们热爱追捧的哪吒也成为马忠华创作的素材之一,工艺品也由传统的葫芦制品扩大到书签、茶盘、茶杯垫等。
“传统技艺也要与时俱进嘛。”马忠华笑着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他还创立了山东马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泰安甲天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等,推出非遗文创产品10多种,部分作品被纳入“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产品更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海外,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如今,马忠华的身影不断出现在省市级文化展览会上。“如果非遗技艺不主动走出去宣传,就可能被埋没。”马忠华感慨道,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非遗技艺产生兴趣,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中。
一针一线皆匠心
□张汶宁
清晨的阳光洒在古朴素雅的鲁绣花边非遗工坊门口,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间摆满工具和材料的房间映入眼帘。大汶口花边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鲁绣花边非遗工坊负责人唐斌杰正在材料堆中精心挑选着接下来要制作花边伞的材料。
“优质的材料是制作一把好伞的基础。每一种材料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只为成就最终的完美。”唐斌杰说。
“大汶口花边技艺由鲁绣衍生而来,是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典型代表,素有‘抽纱瑰宝’的称号。”唐斌杰告诉记者,大汶口花边技艺是在图纸上编织各种主花图案,以棉线、麻线、丝线等各种织物为原料,经过绣制和编织而成的装饰性镂空伞制品。在编织过程中,每道工序都要十分严谨,一把花边伞凝聚了工匠师傅的心血与智慧。
确定了图案、款式,唐斌杰将花边伞图纸画了出来。他以棉线、麻线、丝线等织物为原料,采用绣、编、结、钉、贴等独具一格的针线法,根据画好的图纸,一丝不苟地在水溶布上飞针走线。随着针线上下翻飞,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边图案在他指尖缓缓呈现。最终,通过对伞进行修饰,他将伞骨和伞面组装在一起,一把精美的花边伞便完成了。
与针线相伴、在非遗传承之路上深耕细作的日子,唐斌杰已走过了二十余载。唐斌杰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的父亲在村中经营一家绣花厂,生产在今天看来颇有年代感的靠垫、沙发扶手巾等。所以从记事开始,“跑针”“跳针”“抽丝”等词语反复在他耳边回响。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唐斌杰的身边也有人提议,可以引进更多机械设备来辅助花边伞和花边扇的生产:“机器一天能出几百件,精度还好,比手工快多了。”可唐斌杰总是轻轻摇头:“无论机器多高效,它都是没感情的。作为一名大汶口花边技艺从业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每一次勾勒图案,都追求栩栩如生,这样的结合是机器无法复制的。”
在唐斌杰的工作室内,摆满了他亲手制作的花边伞和花边扇。创作的内容除了传统的主花图案外,还有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先民绘制的纹样,龙纹、凤纹、莲花等特色元素以及泰山元素,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由于工坊生产的花边伞和花边扇全部都是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温度与巧思,其细腻的纹理、灵动的图案在海外市场备受青睐。目前,工坊已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年订单量超20余万件。
从27岁在工厂石膏板生产线编程,到如今在国际舞台展示大汶口花边技艺,47岁的唐斌杰掌心生出许多老茧,岁月流转,不变的是他对花边技艺的热爱。“一针一线皆为传承。我所做的就是以线为纸、以针为笔,既为千年大汶口花边技艺培育后继之人,也让大汶口花边文化在一代代从业者的针线下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唐斌杰说。
尤其让唐斌杰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了这种传统花边的美。在“洛丽塔”“汉服”爱好者里,有很多人是花边伞和花边扇的拥趸。她们选择精致的花边伞作为搭配,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穿搭。
光线落下,唐斌杰手中的针线再次上下穿梭。那是一块崭新的伞面,也是一段新故事的开始。
让这份“匠心”
持续跳动
□秦浩
一刻一画,传承传统文化;一代一人,演绎毅力情怀。择一业而终一生,是每一位传统手艺人内心的信念与坚守,也是他们平淡而不平庸的人生刻画。许许多多的手工艺人倾注近乎一生的光阴,执着用双手刻画时代的模样,让传统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份执着与坚守的背后,正是一颗“匠心”在熠熠生辉。
透过这份“匠心”,我们听到历史的呼唤。精密织造的大汶口花边伞让我们看到古人对手工制作的精益求精;别致高雅的掐丝粉彩工艺让我们领略到前人独特细腻的审美;造型多样的泰山面塑又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独到见解……正是由于这份“匠心”的存在,古人的生活智慧才能化作穿过时空的风,在我们的耳边不断回响。
透过这份“匠心”,我们看到他们对艺术的坚守。“快餐式”的产品虽然效率高,但总缺乏一点人工手造的“情怀温度”。“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一件作品,需要沉下心来,倾注感情,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让这份“匠心”持续跳动,离不开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保护,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扶持帮助,更离不开手工艺人的自我创新。不断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通过文化赋能、产业扶持等方式加强引导,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将有无限的生长空间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