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政府提供“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我市用好用活市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采取省市联动、风险共担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25年一季度,全市56家企业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授信2.73亿元,贷款2.67亿元,备案2.67亿元,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及产业化项目51项,带动新产品研发17项。同时,为加速我市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市财政投入资金4100万元,强化“技改专项贷”与设备更新奖补政策落实保障,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补助、财政奖补等措施,引导激励企业完成技改升级,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实现高校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
产业之兴,关键在人。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将课堂“搬”进生产车间。2022年以来,市财政累计统筹资金6.3亿元,支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大型仿真实训基地两大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教学、实训、研发、生产”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综合体,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聚智汇才,构筑人才发展高地。我市强化人才政策落实保障。2024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科技人才资金近亿元,全力保障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构建“顶尖人才顶格支持、骨干人才重点扶持、青年人才普惠保障”的全方位人才政策财政保障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助力我市人才强市建设。
其中,我市对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自主培养和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500万元的安居和生活补贴;“岱宗人才”围绕高精尖缺实施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项目资助;新引进全日制普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每月给予最高3000元的生活补贴,连补3年;新引进并在我市初次就业的专科以上学历人才给予最高1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财政资金的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泰安市财政局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优化服务生态,为推动我市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贡献更大力量。”市财政局教科文科科长张昌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