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婷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优化完善财税政策,加强财金协同联动……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以产业融合为突破方向,充分激活财政金融政策“指挥棒”效能,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了重点产业跨越式跃升,企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的多赢效应。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强化财政投入保障
创新,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资金,则是支撑企业进行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我市科技创新“双十工程”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下,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东华大学共同开展了“铁路路基毛细定向导水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攻关,该项目属于重大技术攻关类项目,获得泰安市科技创新“双十工程”专项资金500万元支持,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746万元,企业总计投入各项费用5226.7万元。
重大项目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间?公司负责人揭开谜底。“项目通过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组建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技术顾问,国家高层次人才为项目负责人,高校人才和企业人才为骨干的专业研发团队,设立项目专家组、项目实施组和项目管理组,做实做好项目的总体规划、技术论证、方案实施、任务衔接、检查督促、资源配置等工作,成功破解传统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难题,使项目技术突破、产品试制、产业化生产、市场应用等环节全面提速。”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双十工程”专项资金的加持,仅用两年时间,公司就突破了纤维材料毛细定向导水关键技术、高性能毛细导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和高性能毛细导水复合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等3项“卡脖子”技术,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好的政策只有落地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发展动力。2024年以来,市财政拨付资金3410万元,全力保障《泰安市科技创新“双十工程”实施意见》《泰安市“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实施。目前,“双十工程”在研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6项,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4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1件、研发新产品14个、新建或改造生产线9条、新增就业230人。
加强财金协同联动
放大财政撬动效应
创新的活力蕴藏在企业之中。一直以来,市财政局积极引导驻泰银行机构,聚焦工业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情况,创新推出162个担保灵活、期限多样、类型丰富的“强工贷”信贷产品,累计为8970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683亿元,因地制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这笔资金真是‘雪中送炭’!”近日,青岛银行泰安分行成功为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放1000万元“青银投联贷”,这是青岛银行落地的首笔“投联贷”业务,更是我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又一缩影。
据了解,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优势,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还获得了洪泰基金、济南市属产业投资平台的战略投资并完成A轮融资。
前期,企业因拓展新市场、提前备货产生流动资金需求。市财政局第一时间将企业融资需求情况推送给银行机构,引导银行机构主动对接、靠前服务。青岛银行泰安分行主动作为,组建专门服务团队,多次走访对接企业负责人,针对企业存在对外担保无法适配标准化产品的痛点,创新运用有解思维,深入剖析企业技术专利、资本背书及现金流优势,最终依托“青银投联贷”特色产品,以信用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