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河长制+”为纽带 解锁河滩地蝶变密码
筑牢法治根基 提升服务效能
“理论+实训”提高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水平
“三维选地”平台 实现土地资源线上集中管理
泰安颐博康复医院举办 “安全生产月”培训暨消防演练活动
从谷物甜香里铺展开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设施抢修不误时 农田“解渴”保出苗
快速反应挽救年轻生命
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安市
以“河长制+”为纽带 解锁河滩地蝶变密码

■大汶河河滩的马鞭草花田。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 杜晓宇

大汶河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也是贯穿我市的核心行洪通道。面对河滩地被无序开发导致生态退化的困境,我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河长制+”创新模式破局,将河滩地转化为生态屏障、富民粮仓与文旅高地,绘就河湖治理与区域发展互促共赢的壮美画卷。

高位统筹

奏响全域治水“大合唱”

市委、市政府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遵循,党政“一把手”联合签发总河长令,构建起沿线市、县、乡、村225名河长协同发力,6个县(市、区)上下游联动的治理格局。通过市级编制整治规划“画蓝图”、县级细化实施方案“精雕琢”,实现河滩地“化零为整”统一管护,破解了土地权属复杂、无序开发等历史难题,河湖治理变“独唱”为“合唱”,让大汶河从昔日“生态包袱”转变为“发展沃土”。

多元赋能

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立足“宜绿则绿、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理念,我市创新多元化滩地利用模式和路径。岱岳区种植马鞭草、杭白菊,构建“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产业链,杭白菊每公顷平均产值提升3倍;肥城市发展中草药特色农业与沙滩民宿,汶阳香附每公顷平均增收3万元;宁阳县依托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年产值新增200万元;东平县打造“沿汶花海”,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我市通过探索建立“支部引领强规划、合作社运营大整合、农户参与有分红”的三级联动机制,让生态红利惠及万千群众。

文旅融合

擦亮乡村振兴“新名片”

以大汶河为纽带,我市串联水文化景观,“沿着汶河游泰安”成为文旅新IP。岱岳区马鞭草花田被纳入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线路,联动明石桥、遗址博物馆等文旅资源,打造“考古探秘+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复合型产品,成为今年夏季新晋网红打卡地。沿河催生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景区化村庄。汶阳镇三娘庙村打造“汶滨水乡徽派小镇”,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让“生态美”转化为“百姓富”。

从生态治理到产业振兴,从民生改善到文旅繁荣,我市以“河长制+”为纽带,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安样板”。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