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皓若
在建在运新型储能装机量居全省首位,3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循环低碳运转,95.28%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见证农业绿色发展……从工业领域的“绿色转身”到建筑行业的“装配式革命”,从能源结构优化到千万家庭的“低碳日常”,在泰安,节能低碳理念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节能降碳不是选择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泰安将节能降碳作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能源、工业、建筑、农业、交通等领域系统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能源结构焕新
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
政策引领下,我市节能降碳工作成效显著。市政府发布“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能耗强度下降,协助60余个项目获批省级节能审查意见,为4个新建煤电项目足额解决能耗替代指标,我市非煤电行业耗煤企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标杆水平比例达到85.6%。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市煤品消费占比持续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天然气、油品、电力、外电消费占比持续增长,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约15%。
能源转型步伐坚实,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肥城市,中储国能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稳定运行,这个“地下充电宝”每年发电量可达6亿度,能保障超过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眼下,中能建2×300MW、中电建350MW盐穴储能项目,首航高科100MW二氧化碳熔盐储能项目,华驰动能100MW飞轮储能项目已开工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45万千瓦,同比增长24.3%,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63.15%,远超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储能调峰、光伏增供和循环经济,预计可实现标煤消耗量减少超百万吨,降低全市碳排放强度,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近年来,我市储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抽水蓄能为基础,以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为亮点,以电化学储能为辅翼,以飞轮储能、重力储能和盐穴储气、石膏矿采空区储油为补充,构建起新型多元储能体系。2024年底,全市储能装机量达147万千瓦,在建在运新型储能装机量居全省首位。光伏产业集群成势,2024年全市总装机量达114.4万千瓦的16个光伏项目入围市场化并网项目,入围项目数居全省第2位。“电池材料+动力(储能)电池+电池封装+终端应用+电池回收”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加快构建,通过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进一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产业升级
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构建
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今年1至4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21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2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形成了绿色制造点线面培育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实施“千项技改扩规 千企转型升级”行动,重点行业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碳达峰工作方案相继出台,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持续推进。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