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泰安市“百千万”活动 集中宣讲启动
一文读懂“驾驶人体检”这件事
用“满格电”守护学子逐梦路
给行道树“减负” 为市民解烦忧
科研“顶天立地” 育人薪火相传
家校携手促成长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胡大刚
科研“顶天立地” 育人薪火相传

 

□记者 杨玉洁

■胡大刚(中)指导团队成员观察苹果组培苗生长状况。受访者供图

1986年出生的胡大刚,与山东农业大学有着不解之缘。从本科求学到博士毕业,再到留校任教,他都是一名“山农人”。在学生时代,胡大刚便潜心钻研苹果果实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留校工作后,他带领科研团队,聚焦苹果果实品质生物学与营养健康,在基因遗传改良和生物育种领域深耕细作。至今,其团队已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登记团体标准1项,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潜心科研

破解“烂果”难题

“苹果还在库里,钱先烂在地里。”果农的无奈调侃道出了苹果产业长期面临的采后损耗之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果实软化导致的苹果滞销损失超15亿元,相当于白白倒掉3000万箱红富士,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瞄准这一核心痛点,胡大刚团队潜心钻研,成功鉴定出两种影响苹果果实硬度的关键代谢产物,破解了苹果软化的基因密码,为改善苹果储运性能、减少损耗提供了科技支撑。

扎根田间

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实验室的突破并非终点,在大汶口镇的果园,胡大刚同样是一位“常驻嘉宾”。他带领团队调研发现,当地土壤酸化、板结严重,加之农药使用不当,导致苹果品质差、农户收益低。

改良土壤是提升果实品质的治本之策。2016年,胡大刚率团队扎根田间,创新性提出并实践“果—虫—菌—草—牧”五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团队引入昆虫花金龟和腐解菌团,将果园落果、落叶、枝条等废弃物进行生物转化,产出虫砂基生物菌肥、动物蛋白饲料、赤松茸等高附加值产品。“土地酸化得到逆转,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步提升,蚯蚓也‘回来’了,果树产量自然就高了。”对于果园的改变,胡大刚满是欣慰。历经多年打磨,这套生态循环有机果园系统于2024年成功落地,胡大刚凭借该成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及山东省科技兴农奖优秀项目一等奖。

科研成果的落地,结出了惠农富农的硕果。生态循环有机果园系统的落地,推动了大汶口苹果、蜜桃和食用菌的立体种植,实现果园亩产值破7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4倍以上。

鼓励创新

培养“超越自己”的学生

“科研要‘顶天立地’,更要培养‘超越自己’的学生。”这是胡大刚的育人箴言。他视教育为点燃创新火种的熔炉,而非复制知识的流水线。他构建起以“顶天立地”为准则的育人体系——既瞄准国际前沿探索“真学问”,又扎根大地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在胡大刚的指导下,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奖等。他鼓励学生“跳出舒适区”,并通过与康奈尔大学教授程来亮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构建了“本土创新+国际深耕”的育人机制,深化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水果入盘,蔬菜入篮,藏粮于技,要让果园成为绿水青山的财富密码。”科研的脚步永不停歇,胡大刚已规划好“从果园到健康中国”的科研蓝图。目前,他的团队正深化功能性苹果类黄酮合成机制研究,致力于打造市民的“营养果篮”,推动苹果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

从实验室的基因图谱到田间的生态革命,胡大刚用十余年的科研耕耘,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精彩缩影,更是乡村振兴征程上科技工作者弹奏的时代强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