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尤其是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集中研讨、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邀请立法专家顾问和立法咨询智库成员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条例》。如为了促进当地村(居)民依法有序参与文化遗址保护,推动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条例》增加了“鼓励、引导大汶口文化遗址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物业服务、巡查看护等方式,依法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鼓励将文化遗址保护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内容;在保护管理方面,《条例》增加了“各级人民政府制定有关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有关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本行政区域内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的规定,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这些调整,均落实在了《条例》中。
开创性探索。《条例》是山东省内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遗址类文物资源的第一部法规,一方面能进一步深化我市对大汶口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能为省内同类型的古遗址保护提供新路径。
《条例》第二章“保护管理”对遗址保护规划、应急预案编制、保护管理措施和禁止事项、考古发掘、文物发现及遗址名录、专家咨询机制建立等作了明确规定。如第十一条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汶口文化遗址名录制度”;第十二条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编制大汶口文化遗址及其相关遗存保护规划时,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第十三条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专家咨询机制,在制定涉及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保护措施、审批与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关的建设工程、决定与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时,应当听取专家意见”。
实施
合理利用+焕发新彩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经过多次挖掘,工作人员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遗址37处,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今年,遗址考古继续扩展35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目前,工作人员已清理出部分新遗迹和文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级技工刘相民介绍:“我们发现了6座墓葬和较多的柱洞,在墓葬中发现了觚形杯、陶豆、三足钵、鼎,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石器、一个猪颌骨。我们相信在后续的工作中会有更大发现。”
挖掘仍在进行,探秘永无止境。大汶口文化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中心聚落,经历了从原始到文明,由部落到国家的完整过程,是东方地区原生文明的典型代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大汶口文化遗址,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条例》对文化遗址的合理利用原则、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第三章“合理利用”第二十四条指出,“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利用,应当符合遗址保护要求,遵循合理、适度、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分别提到了“鼓励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大汶口文化遗址进行数据采集、复原展示、创新利用”“鼓励开展与大汶口文化相关的文化交流、文艺创作、文化创意和旅游商品研发”“加强大汶口文化遗址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等内容,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大汶口文化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走进公众视野。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推动遗址价值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保护管理机制,设立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推进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方位展示遗址的历史面貌与时代价值。“我们对大汶口遗址博物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利用数字化和场景复原等方式,提升展陈效果;设立泰安市大汶口考古研学中心,建设公园广场,提供多语言自助语音导览服务,实现了园区智慧导览全天候服务。”张保卫表示,目前,大汶口已完成汶河北岸区域保护、遗址安全防范等20余项文保展示工程,不仅对遗址进行了有效保护,也对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渔猎采集、制陶手工等内容进行了活化展示。
红陶兽形壶造型憨态可掬,萌趣十足;八角星纹彩陶豆纹饰繁复精美……大汶口镇将大汶口文化与美食巧妙融合,推出文创雪糕。文创雪糕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陶鬶、红陶兽形壶、八角星纹彩陶豆为设计蓝本,精心复刻,让文物“走出”展柜。以大汶口地标建筑“日火山”雕塑为原型的文创雪糕,将18米高的建筑“压缩”至群众手中。
“我们定期组织举办公众考古、陶艺体验等多元化社会活动,通过让大众走进考古工地、公共服务进社区等形式普及宣传大汶口文化内涵。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大汶口文化陶器特色旅游商品和系列文创衍生品,不断提升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力。”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助理付秀丽说。
在泰安,还有一大批大汶口文化民间爱好者、传播者,他们找准大汶口文化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讲好历史文化故事。“人们对大汶口文化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大汶口文化的神秘感,大家想要了解古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当大家了解大汶口文化时,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大汶口文化爱好者王延华说。
数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从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祥。
法无授权不可为,一部《条例》为大汶口数千年文明传承发展铸牢法律之盾。
时光荏苒,大汶口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更多的故事安躺在汶水之畔,静静地等待着人们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