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地方戏曲文化 守正创新的探索者
小虫子“啃”出国际市场
4K“鹰眼”守护泰山货运安全
精准计量惠民生
便民小集市 服务有温度
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密码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峪社区协同推进文化滋养与民生改善
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密码

 

□记者 杨玉洁

多功能广场上,文艺队员舒展身姿,“幸福食堂”飘出阵阵饭香,红马甲志愿者身影出现在各个活动现场……泰山区徐家楼街道新峪社区正通过文化浸润焕发出共建共享的治理活力。

能人巧匠成为“社区明星”

“赵师傅,我家电饭煲‘罢工’了。”“别急,十分钟就到。”退休机械工赵永刚接到电话,拎起工具包就出了门。

在新峪社区,“邻里师傅”便民维修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生活帮手,11位像赵永刚这样的社区巧匠,免费为居民解决家电维修、管道疏通等生活难题。通过“社区寻宝”行动,新峪社区不仅发现了赵永刚、朱本安这样的技术能手,还发掘出文艺骨干20余人。“现在社区活动不用外请演员,我们自己能演整台戏。”文艺队员张琴说,每逢社区节庆活动,社区文艺队都会为居民送上精彩演出。这些“社区明星”既是生活里的“及时雨”,也是社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

便民服务圈托起“小确幸”

走进新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展示着社区“宝藏”。“幸福食堂”让60岁以上老人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老年活动室里棋子落盘的脆响与文化网格驿站里的书香相得益彰。社区通过对荒芜绿化带实施改造,将200平方米的废弃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广场。清晨太极拳、夜晚广场舞、周末儿童游乐,这片空间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对于忙碌的双职工家庭,新峪社区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志愿者开设“四点半课堂”,解决孩子放学后的托管问题。每月的“健康直通车”义诊服务,让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检查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更让居民称赞的是,新峪社区与多家专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的“手工工坊”,不仅开设草编、布艺扎染等非遗课程,6期手工技能培训还为居民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这些阵地的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小空间大民生”的治理成效。

“积分存折”存出文明新风尚

“参加环境整治积5分,做百家宴志愿者积10分,我这本‘积分存折’已经攒了80分。”在社区“积分超市”,居民李女士正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食堂餐券、米面、洗衣粉……兑换奖品以日用品为主,每半年一次的集中兑换活动总是热闹非凡。新峪社区创新推行“积分制+居规民约”管理模式,将40项社区文明公约量化成可操作的积分指标,并联合辖区爱心商户建立兑换网络。这种“做好事能变现”的机制,让软性公约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既规范了社区治理秩序,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了“社区事务大家议、大家管、大家享”的良性治理生态。

“社区建设,不是挂在墙上花花绿绿的装饰,而是融入生活的温暖。”新峪社区负责人说。如今的新峪社区,破损路面变成了整洁步道,便民生活圈惠及居民,大家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治理。通过文化滋养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这个3000多人的社区正书写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动篇章。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