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子凝 毕凤玲/文 隋翔/图
查仲良的养殖大棚。
大棚内,一排排生产架整齐排列;养殖盒里,金灿灿的面包虫正在麦麸间翻爬觅食。经过分拣、烘干、包装后,这些“小金虫”将漂洋过海销往海外。岱岳区良庄镇——这个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的乡镇,正通过发展面包虫养殖产业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面包虫学名黄粉虫,是一种高价值昆虫资源,富含蛋白质、壳聚糖及甲壳素等营养成分,凭借适应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保健品、宠物食品、饲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欧洲,面包虫被视为观赏鸟类、爬行宠物、水族宠物的优质饲料,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是出口宠物食品界的“新星”。
走进良庄镇查宣洛村的养殖大棚,一排排整齐的养殖箱映入眼帘,养殖户查仲良正和妻子忙着筛捡虫子、添加饲料。自2024年9月起,查仲良开始从事面包虫养殖,是良庄镇最早的养殖户。
“开始我嫌这虫子瘆人,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个产业能实现良性循环,而且收益稳定,也就慢慢适应了。”查仲良的妻子说。记者了解到,面包虫采用自繁自育的循环养殖模式,其生命周期分为虫卵、幼虫、虫蛹、成虫4个阶段,成虫可继续繁育新的虫卵,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循环。
“我购买了250公斤种虫在自己家里养,到现在已经有3000多盒了。”查仲良指着大棚说,“随着面包虫不断繁育,家里逐渐养不开,我就修建了这个养殖大棚,面积1200平方米,预计7月份能养满2.2万盒。”
“别看面包虫个头小,浑身都是宝,一点儿浪费不了。”说起养虫,查仲良滔滔不绝。他介绍,除了出售活虫、加工干虫,褪下的虫皮、产生的虫沙以及死虫都有商家收购,可以加工成家禽饲料和有机肥料等产品。
查仲良算了一笔账:面包虫成虫去年的收购价格为2.7万元每吨,今年虽然回落到2.2万元,但每吨仍有3000元左右的利润。虽然面包虫的收购价格有波动,但销路和收益都比较稳定,收入远高于传统种植业。喂食、筛捡、换盒、烘干……如今,夫妻两人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一天要在棚里待12小时左右。
在良庄镇良庄东村,老村委闲置房屋依托“万村共富”行动,摇身一变成为面包虫养殖基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左右。
“目前我们养了1000多盒面包虫,别看它只有三四厘米长,可是能吃得很。”良庄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法利告诉记者。面包虫的饲料主要是麦麸、萝卜、南瓜等,除了主要从周边面粉厂低价收购麦麸,地里销不出去的菜、冷库要出清的瓜果、蔬菜加工厂里的下脚料等都可以作为面包虫的“盘中餐”,不仅价格低廉,还有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乡村生态的良性循环。
“管理虫子比种地轻快多了,现在每天上午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还能回家午休。”良庄东村村民李卫东今年52岁,从种地的“老把式”成为“养殖新人”,每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面包虫养殖为农民提供了创业和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民致富,实现了集体增收。目前,良庄镇共有4家面包虫养殖户,其中两家为村集体所有。
有人搞养殖,还要有人找销路。
“只要养殖户把产量、质量做好,销售不用愁。”泰安市鹏飞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飞宠物”)总经理查传中也曾是养殖户,经过多年养殖积累了大量经验,能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难题和销路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目前,该公司以出口面包虫、蟋蟀、黑水虻等昆虫为主,拥有符合欧盟标准的微波设备以及稳定的国外客源。
在鹏飞宠物的原料车间,经过烘干杀菌的面包虫被分装打包,即将销往英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在当地超市的货架上。通过与良庄镇的养殖户签订供应合约,鹏飞宠物成为连接养殖户与全球市场的纽带。
“冷门”的面包虫养殖产业,正凭借低成本、高附加值、环境友好等特性绽放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新兴力量。
查仲良展示面包虫成虫。
工作人员将面包虫倒入专用设备进行烘干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