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王浩
编 者 按
5月3日《人民日报》7版“文化中国行”专栏刊发《山东泰安戴村坝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 分水有术 迅流无滞》一文,现予以转发。
大汶河上,石坝横卧,积水成势,白浪成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戴村坝,历经600多年风雨,岿然不动,水声依旧。
2025年3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位于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上的戴村坝入选。同时,作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的要件,戴村坝也是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之一。
“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历史上,戴村坝拦河蓄水,引大汶河之水流向大运河,助力一水贯通南北,漕船往来不绝,发挥了防洪、航运等积极作用。
大坝如何打通运河堵点
京杭大运河从浙江杭州北上,一路蜿蜒。历史镜头里,大运河舳舻千里,漕运繁忙,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脉。
“明初,大运河山东济宁到临清段的地势高,河道浅,难以承载大船通行。”东平县水利局党组成员王启志介绍。明代迁都北京后,因南粮北运、物资运输、人员交流的需要,重新疏浚大运河被提上日程。
彼时,重任落在工部尚书宋礼的肩上。宋礼征调民众和大批能工巧匠,大规模疏浚河道。河道宽了,可济宁南旺段的一道“水脊”成了“拦路虎”。
从地势走向看,京杭大运河从平坦的江南水乡北入山东后,遇上丘陵,地势抬升。其中,济宁南旺段是大运河的制高点,这一凸起就像大运河的“脊背”,河道难以畅流,导致水浅或无水。
如何把水引过“水脊”,顺畅地分到下游?宋礼四处走访,寻求破解之道,直到遇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
白英从小与大运河打交道,行船经验丰富,熟稔周边山川河流。针对这一难题,白英提出了“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治理方案。这一方案的要点是精准把握周边地势和水系。具体来看,大汶河下游南城子附近地势高于“水脊”,可筑坝拦河,抬升水位,蓄积水量——戴村坝就此建立,又在大坝南侧开挖小汶河,作为引水通道,成功地让水依着地势流到“水脊”。
水到大运河制高点,七分北流,三分南注。“古人巧妙地借助地势、水势,实现蓄水、引水、分水,体现了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王启志介绍,戴村坝建成后,大汶河水遇坝掉头注入大运河。戴村坝就像一颗“心脏”,源源不断为大运河输送水流。
明清两代,戴村坝经过多次修缮加固,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多次对戴村坝维修。特别是2001年大汶河发生洪水后,戴村坝受损严重,当地进行彻底维修加固,强化保护管理。至今,戴村坝仍发挥引水灌溉、防洪拦沙、城市景观等功能。
砂石地上如何筑牢坝基
戴村坝前,水声轰鸣。戴村坝经历600多年的千磨万击仍巍然屹立,离不开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
布局上,戴村坝从南至北依次为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功能互补、互为一体,实现了拦、蓄、泄、引有机结合。“主石坝立河拦水,弓背迎水。窦公堤和泄洪坝拱卫一侧,相互配合,发挥减缓水流、泄洪保堤等作用。”戴村坝博物馆工作人员马海燕介绍,比如,当大汶河来水水势过大时,水头先迎头撞上窦公堤,再折至主石坝,避免了主石坝遭受直接猛烈冲击。
砂石地上固坝基,是戴村坝的一绝。大汶河为砂石河床,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