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汶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泰山旱龙王
上门女婿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门女婿

 

□侯中兴

尽管电视连续剧《上门女婿》由著名演员张丰毅主演,收视率也是出奇的高,可在世俗的目光里,一个大老爷们儿当上门女婿,面子上总有些挂不住。有一个人却说:“我不嫌。‘嫁’给媳妇,心甘情愿,我给岳母尽孝。”40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承诺。

他就是贾广明,于1982年到宁阳县东庄镇南故城村当了“上门女婿”。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32年的岳母始终精神矍铄。提起贾广明,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他为“最美上门女婿”。

2024年7月,贾广明入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

“我要给方远

守好这个家”

1931年2月出生的卢方远,是南故城村人,1950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御外侮,爬冰卧雪保家国,荣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回国后驻防河北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邢台县三支队三分队连长。经人介绍,他于1955年10月和王秀英结为夫妇,生育大女儿卢运香、二女儿卢运华。1962年8月,卢方远奉命带队进行野外训练,在登山途中不幸牺牲。王秀英时年27岁,腹中还怀着三女儿卢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骤然间如遭晴天霹雳。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王秀英谢绝了部队领导的好意安排,带着女儿回到南故城村,在卢方远的老宅安顿下来。面对亲戚邻居不解的目光,她说:“方远就是从这里参军走的,我要给他守好这个家。”

1963年初,三女儿卢静出生,添了一张嘴,让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有一天,王秀英带着孩子路过大水湾,生出纵身一跃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她浑身猛地一颤,只骂自己糊涂,心想:为了方远,再难的路也要走下去。如今回想起来,王秀英还有些后怕:“如果当初跳了湾,就没有今天我们这一大家人了。”

当时是人民公社时期,王秀英白天参加劳动挣工分,夜里操持家务,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家庭的重担。生产队里分了粮食,全靠王秀英用扁担往家挑。那些年,她用烂了4根扁担,肩上磨出的疤痕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有人劝她改嫁,她态度坚决地说:“我不能。方远牺牲了,我再走了,这个家就没了。”街坊邻居无不感动。

“不就是倒插门吗?

我愿意”

贾广明老家在东庄镇北陈村,距南故城村五六里地,中间隔着九顶盘龙山,原本和王秀英八竿子也打不着。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东庄公社在北岭展开工程,指挥部设在南故城村。不到20岁的贾广明因机灵能干,被选为指挥部通信员,每天传文件、下通知,在南故城村进进出出,很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时,王秀英的二女儿卢运华已经长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上门提亲的人踏烂了门槛。面对求亲者,卢运华提出了唯一要求:“要娶我不难,上门和我一起在母亲膝前尽孝。”提亲的一听,不少人打了退堂鼓。有人给贾广明介绍卢运华,说她爸爸是烈士,妈妈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她姊妹仨拉扯大,吃尽千般苦、受够万种难。贾广明心头一颤,暗暗佩服。两个人在媒人安排下见了面,卢运华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要求,贾广明不假思索地说:“不就是倒插门吗?我愿意。”

贾广明在指挥部工作时,被县里一位领导的家属看中,托人将侄女介绍给他,许诺两人成家后,立即帮他办理“农转非”,找个好工作。这在当时是人人羡慕的机会,贾广明不是没动过心。但转念一想,既然答应卢运华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那就不能不守承诺。贾广明一口回绝了领导家属的好意。领导家属气得直跺脚:“世上还有这样的人?放着福不去享,偏去当‘上门女婿’。”亲戚朋友更难以理解他的举动:“小伙子长得也不差,就不怕低人一等?”贾广明说:“烈士为国牺牲,生命都可以不要,我活蹦乱跳一个大小伙子,何必在乎别人说啥。”

“宁肯砸锅卖铁,

也得给她治病”

1982年,23岁的贾广明和卢运华喜结良缘,当起了卢家的“顶门杠”。两人成家后,要说贾广明,那真叫个勤快,擦桌子抹板凳,家里地里,忙里忙外不闲着,无微不至地侍候岳母。岳母喜欢喝茶,他专程跑到几公里外的华丰镇去买。岳母喜欢听戏,他跑到城里专门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早晨,他先给岳母问好,干活回来再陪岳母聊天、看电视,兴致来了,两人还要对电视节目评论一番。他说:“岳母为了这个家,吃的苦三天三夜说不完。我上了门,就是要把家庭的重担挑起来,让她享受享受人生乐趣。”

哪知道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1992年的一天,刚刚过了几年好日子的王秀英突然晕倒,贾广明和卢运华赶紧找车,拉着她到了卫生院。医生左瞧右问,无法给出准确结论。无奈之下,贾广明带着王秀英到了市里的医院,经血液化验,才知道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不输血,人软得像根面条,扶都扶不起来,输上血立马就有精神。医生告诉贾广明:“这种病治愈的概率很小,治疗费用很高,让她回家静养吧,想吃点啥就吃点啥。”贾广明一听,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不完了吗?没救了!

王秀英的弟弟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悲叹命运对姐姐不公,擦着泪对贾广明说:“你对俺姐姐的孝顺,俺都看见了。你还要拉扯一大家子人过下去,这种病花钱就是个看不见底的黑窟窿,咱治不起。听医生的,算了吧。”贾广明斩钉截铁地说:“俺妈受了那么多苦,一点儿福还没享,我不能眼看着她就这样完了。宁肯砸锅卖铁,我也得给她治病。”他仔细盘算向谁借钱,想着只要能说上话就张口去借,100元不嫌多,10元不嫌少。但10元20元的顶什么用呢?他蓦地想到了北陈村老宅。老宅处在村头,四面通达,位置好,原本能卖个好价钱。但因为急用钱,买家仅出价2800元,他就在契约上签了字。扔下笔,憋着一肚子委屈的他蹲在地上嚎啕大哭了一场。

“这算啥?咱妈的病

好了比啥都强。”

潍坊市安丘县白求恩医院走廊里,护士小赵从一张连椅旁经过,一眼瞥见椅子上躺着一个人,闭着眼没有半点声息。“醒醒,醒醒,这里不能睡觉。”轻声呼唤,这人没有一点反应,她晃了晃他的胳膊,“起来,起来,天亮啦。”这人仍是不醒。护士头上顿时冒了汗,放开嗓子喊起来:“医生!医生!有人死过去啦!”几个医生和护士飞奔过来,架起这人就往急救室跑。“干啥?干啥?”这人猛地睁开眼,一见这阵势吓了一大跳,“出了啥事?”医生和护士都蒙了:“问我们?你这个人咋回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累坏了,睡得忒死。”这个人,就是连夜坐火车去给岳母拿药的贾广明。

岳母还在磁窑镇住院的时候,同病房的一个老人喜欢看报纸,有一天他看着看着,突然敲着报纸说:“小贾,你岳母有救了。你看报纸上登的广告,潍坊市安丘县白求恩医院有一种‘生血丹’,你可以去试试。”贾广明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马上带着岳母赶赴潍坊。从潍坊火车站下车,到安丘县还要倒汽车,王秀英软得仍像面条似的,一路上全靠贾广明背着抱着。卢运华歉疚地说:“摊上我们这个家,让你遭罪了。”贾广明打断她的话说:“这算个啥?咱妈的病好了比啥都强。”医院的老中医一番望闻问切,断定可以医治,不过有个条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病人全身心地配合。贾广明后来对别人讲:“那种药实在难吃,一般人根本不敢咽,和我岳母一起住院的人都没有她那么坚强,也幸亏她不识字,不知道这种病的可怕程度,心里没有负担,叫她怎么吃她就怎么吃。”

因为白天要工作,贾广明去潍坊拿药只能趁夜去,拿了药再匆匆忙忙往回赶。5年的时间,贾广明就这样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硬生生地把岳母拽出了“鬼门关”。

“哄得老人开心,

是我最大的快乐”

“老人上了年纪,脾气有些令人捉摸不透。她能吃能喝,就是爱耍小孩脾气。”贾广明颇为大度地说,“我当小辈的,要顺着她的脾气来,不能戗茬,光捡她爱听的说,不给她发脾气的机会。”岳母喜欢晒太阳,上下楼不方便,他就把她背下楼,晒舒服再背上楼去。老人喜欢吃野菜,他就提着竹筐去田里挖,总能挖回一大筐。

贾广明做饭有一手,岳母就喜欢吃他做的饭。有时候他需要外出应酬,就先把饭菜预备好,到饭点让妻子端给老人用。有时候需要出远门,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他就包好水饺、馄饨,擀好面条,冷藏在冰箱里,让老人随吃随拿。王秀英不止一次对人讲:“俺这个女婿呀,好像钻我心里一样,什么时候都知道我需要啥。”

出于安全考虑,贾广明在厕所里、楼道里都焊了扶手,方便岳母自由活动。夏天长时间开空调对老人身体有危害,他就早早地准备好电风扇,老人说风开大一点,他就开大一点,老人说开小一点,他就开小一点,始终掌握一个原则,不惹老人生气。冬天来临,他又早早地给老人铺好褥子、被子,预备好舒适的枕头。贾广明说:“哄得老人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贾广明、卢运华夫妇有一子一女,儿子研究生毕业后,成为新汶矿业集团的工程师,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工作。贾广明的孝心深深影响了家里的孩子。女儿远在国外,三天两头和姥姥视频聊天,姥姥吃的穿的用的,隔三岔五往家邮寄,弄得贾广明惊呼:“咱家成了快递站了。”儿子下班回来就陪姥姥聊天,老太太一见他就开心。小孙子更是把太姥姥当成宝,一天三顿饭,他非抢着端到太姥姥跟前,还不时卖萌,惹得太姥姥哈哈大笑。老人一天也离不开药,在医院任护士长的儿媳妇,最懂得如何侍候姥姥吃药,有时姥姥耍脾气,她就像哄小孩儿一样,想尽办法让姥姥把药吃下去。

2024年11月,王秀英安详地走完了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路。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一个女婿半个儿”。贾广明用40多年的实际行动给了“上门女婿”4个字以全新的注解。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