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玉芬
近年来,范镇依托39个村“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逐步通过重组织抓落实、广覆盖多联动、集资源聚合力,打造党委、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让民生议题“协在众人、商到深处、议到实处”,助推一批协商议事成果转化,促进基层党建与村级管理、居民自治相融合。
“双重策略”定民心
搭建协商平台,赋能基层治理。围绕谋民生大事、推民生好事、商民生实事、解民生难事,范镇全力搭建“能协商”的平台,引导各村成立“为民协商”工作领导小组,实现真协商、真民主;坚持“开门协商”,将议题提出、会议召开、协商结果等按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倾听群众心声,并灵活确定协商形式,增强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范镇融合协商议事厅、政协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收集点,设立“三位一体”政协委员“联络站”,发挥政协委员懂专业、接地气的优势,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搭建政协委员服务基层群众的舞台。
制定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尚。各村通过召开“为民协商”议事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将村民普遍关心、亟待解决的事项纳入村规民约,涉及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维护、邻里关系等方面。在村规民约的引领下,村民有规可依、有矩可守,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三项举措”知民意
深化民主协商,实现“精细服务到网格”。各村精细划分网格,组织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纠纷,第一地点进行调解调处,把问题化解在群众“家门口”,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型基层治理体系;建立“为民协商”工作志愿服务队,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及政协委员在“为民协商”工作中的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让协商议事更接地气;强化网格“前哨”作用,立足网格员人熟、地熟、人脉广的优势,实现“小事不出户、琐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把协商议事平台建到群众“家门口”,就近及时高效解决群众问题。针对网格员在日常走访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现场解决的及时协商、就地化解,无法现场解决的由网格员上报汇总到村协商议事会进行处理,形成了“网格-村-镇”三级联动协商机制,满足群众常态化、多元化的协商议事需求。
完善矛盾调解机制,构建和谐新家园。为维护村庄和谐稳定,各村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通过网格员排查、群众反映等方式,及时发现并报告已发生的矛盾纠纷和萌芽性、苗头性矛盾纠纷。当村民之间出现矛盾纠纷时,村级调解委员会及时介入进行调解和协商,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
建立信用体系,树立诚信新标杆。各村建立健全村民信用档案,对村民的守信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守信村民将获得一系列奖励并享受优惠政策。对于村民失信行为,村庄也会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各村将村民的日常行为与信用积分挂钩,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正向激励作用;设立“美德+信用超市”,制订专项管理制度及积分兑换制度,将环境整治、文明行动、孝老爱亲等事项纳入积分范畴;通过信用积分奖励、信用积分兑换等方式,号召村民参与捡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等志愿服务,村内环境焕然一新。信用体系的建立,为村庄和谐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范镇通过实施“小自治”的方式引领社会“大治理”的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效。这种以村民为主体、以自治为核心的治理模式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自治意识,也促进了村庄发展进步,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社会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