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杨洪涛会见康复大学客人
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泰安高新区一企业入选省网络和数据安全重点企业(机构)名单
公告
我市进一步加强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
“AI+”让泰安人社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一条路与山水的协奏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治理”
“AI+”让泰安人社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记者 杨文洁

“真没想到,社保‘数字员工’可以准确、快速调取服务对象的参保信息、缴费信息、生存认证信息,实时进行智能化审核,以无人值守的方式实现了业务秒批。”近日,岱岳区天平街道池子崖社区社保专员杨茜茜对社保“数字员工”的服务赞不绝口。

社保业务办理速度较以往提高7倍,极大地缩短了群众等待时间;人事考试实现“零替考”,有效维护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公文处理时间较之前缩减一半,行政效率显著提高……人社服务一路加速“奔跑”,得益于AI技术的深度赋能。

近年来,市人社局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人社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AI技术深度融入政务服务和行政办公的多个环节,实现了服务效率的快速提高,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安特色的AI创新应用之路,让群众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人社服务。

以规划为引领,市人社局立足当前形势与长远发展需求,制定印发《泰安人社2025年AI数智化升级工作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探索中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绘制AI发展“路线图”;以AI和人社业务融合为主线,以政策智能问答、业务边问边办等9个场景应用为牵引,全面革新人社服务生态,提高人社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打造具有泰安特色的数智化人社服务新模式。

为锻造AI应用“主力军”,我市承办了全省人社系统人工智能专题培训讲座,以“迎接AI大浪潮 共赢AI新时代”为主题,邀请华为公共事业军团人社解决方案总监从AI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核心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全市人社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专题培训的举办,进一步强化了“AI+人社”建设中的数据安全防护。

有了集训强基和规划引领的“浇灌”,“数智的种子”在人社领域生根发芽,结出AI应用的硕果。

去年,社保“数字员工”——“泰小保”正式上岗,通过引入AI、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以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了我市社保经办服务由“人工操作”向“自动经办”转变。“‘泰小保’不仅能代替人工执行各类简单重复、规则清晰、频次高、耗时长的业务操作,还能在中高风险业务审核、业务数据预处理等环节实现智能审核,有效守住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防线。”市社保中心规划统计工作组组长张航介绍,目前,全市已上线社保“数字员工”106个,它们被应用于46个社保业务场景,经办业务42万余笔,核查数据230余万条。社保“数字员工”的业务办理效率比人工提高700%,它们的投入使用,对解决业务高峰期人手不足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AI赋能人事人才管理,让我市人事人才服务更精准。在人事考试领域,我市通过引入智能监考平台、人脸识别系统等,建设人事考试标准化考点12个、标准化考场500个,打造“零替考”的公平环境,有效提升了考试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人才服务领域,我市搭建人才金政服务平台,通过深度分析社保、教育、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的数据,进行人才智能画像,实现“政策找人”,主动推送人才政策和相关服务。“截至目前,我们通过AI技术手段累计筛选出符合补贴政策要求的高校毕业生19614名,申请生活补贴16584.24万元。”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高校毕业生服务科科长郑恒娟说。

为推进我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市人社局在岱岳区“家门口就业服务广场”引入了AI数智就业机器人。求职者与机器人对话,即可获得适合自己的岗位信息及政策解读等个性化就业服务,求职效率大大提高。凭借流畅的语音交互、智能高效的岗位信息匹配等功能,AI数智就业机器人赢得了广大求职者的一致好评。

AI技术也为根治欠薪提供了更强保障。“安薪泰山”智慧监管平台汇集项目链、劳动关系链、工资支付链数据1810余万条,设置25种预警指数,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打造全链条工资监管、多行业分类管理、自动化分析预警、“一站式”案件办理、联动性信用监管“五位一体”智慧监管平台,构建起“事前预警监测、事中过程监控、事后协同处置、全程信用监管”的数字监管模式,为提高欠薪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可行路径。该平台创新开发项目实景,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项目制度落实情况,实时掌握项目施工状态。该平台还生成了全省首笔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电子保单,这一功能的应用,让企业实现了“少跑腿”。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市级城区环卫工人、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等非工领域工资发放纳入平台管理,截至目前,累计为2.6万余人次代发工资7800余万元。

聚焦仲裁质效再提高,我市搭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平台,并建设支持线上、线下庭审的数智化仲裁庭,充分运用语音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实现互联网开庭、庭审语音输入、庭审笔录自动生成等功能,缩短庭审时间30%以上。同时,我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调解仲裁”能力升级,实现仲裁申请书智能生成、仲裁案件智能初审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智能调解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

在人社政务办公领域,一场本地化搭建AI大模型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市人社局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升级GPU算力卡,探索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流程和内部测试应用,在人社领域内部选取文字材料多、数据分析性强的业务科室开展试点应用,提高人社政务办公效率,取得了良好成效,公文起草时间缩短40%以上,审核时间缩短50%以上,整体公文处理效率提高60%以上,公文错误率降低70%以上。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治理”,市人社局用AI技术重新定义了民生服务的内涵。该局将继续深化AI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服务效能,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群众,守护民生温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