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海静 董文一
暮春的泰汶大地,轻风拂柳,绿意正盛。宁阳县东庄镇中心幼儿园内,一株古槐静静伫立,树旁斑驳的石碑上,“望隆桑梓”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4月初,来自珠海的台胞陈雪松女士与丈夫、儿子跨越千里来到碑前。她轻轻抚摸着这块1928年由她的外公邓质仪题写的石碑,眼眶微红:“这是外公留给这片土地的印记,也是留给我们家族的精神遗产。”
“我出生时外公早已离世,关于他的故事,我都是从母亲口中听来的。”陈雪松说。她的外公邓质仪,又名邓素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是清末留日士官生、同盟会元老、孙中山总统府顾问,更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扇面的受赠者。1912年,孙中山将这幅扇面赠与邓素存,上款题“素存先生属”,下款落“孙文”。邓质仪一生践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曾因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放弃安徽都督要职,辗转多地任县长。1928年,他在宁阳任职期间,为表彰当地乡绅朱宗辅捐出8间房舍兴办女学的义举,题写了“望隆桑梓”并勒石纪念。陈雪松动情地说:“外公一生为公,他深知教育乃振兴民族之本,这块碑不仅是对朱家的褒奖,更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期望。”
此次寻根之旅,源于陈雪松偶然从网上查到外公在宁阳的这段历史,她急切地联系了当地台办,宁阳县台办迅速协调,仅用半天时间就安排好了行程。“孩子正在读高中,难得放假同行,我们一定要带他到外太公工作过的地方,让他看看外太公的题字,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陈雪松说。孩子在听完父母的讲述后也感叹:“原来课本里的‘天下为公’竟和外太公有关联。”
“这块碑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见证。”陈雪松久久凝视着石碑。她希望当地能更好地保护这块石碑,让这段历史更长久地留存。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是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陈雪松说,相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成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推动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寻根之旅不仅连接着个人与祖地的情感,更串联起共同的历史记忆,让文化传承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梁。
青年是两岸未来的希望,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宁阳寻根之旅让陈雪松夫妇有了很多想法与建议:推进“心灵融合”,让更多台湾青年亲身感受大陆发展,深化价值观认同;推动“创业融合”,打造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扶持;促进“文旅结合”,挖掘共同记忆的文化线路,创作蕴含中华情怀的作品。
“希望能有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走走,亲眼看看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陈雪松说,两岸可共同开发文化寻根线路,打造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拓展线上线下交流渠道,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两岸一家亲”。“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只要常来常往,心灵终会越走越近。”她感慨道。
夕阳西下,古槐的影子渐渐拉长。历经百年,这块石碑见证了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与文化,更寄托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期盼;跨越时空,寻根之旅延续了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更加深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正如那“天下为公”的嘱托,唯有铭记历史,方能携手开创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