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精神病医院 李媛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阳光渐暖、草木抽芽,但气候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变化也可能悄然影响人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那么,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远离心理健康危机呢?以下内容将从春季心理健康的特点出发,结合科学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关爱自己,拥抱美好生活。
春季为何要关注心理健康
气候与情绪的关联。春季气温波动大,气压变化可能引发人体激素(如血清素、褪黑素)水平波动,导致情绪敏感、易疲劳或睡眠紊乱。部分人可能出现“春季倦怠”或“季节性情绪波动”。
生活节奏的变化。春季正值工作、学习进入一个“冲刺期”,目标压力叠加。此外,花粉过敏等身体不适可能间接加重心理负担。
“五月病”的前兆。相关研究发现,四月因新环境适应、高压工作等因素积累的压力,可能在五月集中爆发为情绪低落、动力不足的“五月病”,提前预防尤为重要。
春季常见心理困扰及应对方法
1.情绪波动大,易烦躁或情绪低落。光照时间延长影响生物钟,部分人可能因适应不良出现情绪问题。
应对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尽量在固定时间入睡、起床;增加户外活动,每天晒太阳15—20分钟,促进相关激素分泌;尝试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练习,稳定情绪;定制“心理能量补给清单”,列出能快速改善心情的5件小事(如听一首歌、泡一杯花茶、整理书桌等),在情绪低谷时主动执行。
2.春季疲劳,精力不足。春季身体代谢加快,若营养摄入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易感疲倦。
应对建议: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如全谷物、坚果)和镁(如深绿叶菜)的食物;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轻量运动(如散步)提升活力;布置绿色植物或鲜花,视觉上唤醒生机;更换明亮色系的衣物或家居装饰,刺激积极情绪。
3.社交压力与孤独感。社交活动增多引发的社交焦虑。
应对建议:允许自己感受悲伤,通过写日记、与信任的人倾诉释放情绪;参与小范围社交(如踏青、茶会),逐步适应人际互动;加入兴趣社群,建立新的情感连接;将日常大任务拆解为每日可完成的小目标,减少焦虑感;尝试“身体—心理”联动,通过瑜伽、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或通过园艺、绘画等创造性活动缓解压力。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若以下情况持续2周以上,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改善,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生等专业心理帮助:持续失眠或嗜睡、情绪持续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丧失热情、出现无法自控的负面念头等。
春季是生长的季节,也是情绪需要温柔照料的时节。接纳情绪的起伏,要像呵护一株植物一样耐心对待自己。愿每个人都能在春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