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 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夯实测绘行业发展根基
更好满足群众健康养老新需求
新泰市人民医院产一科成功救治一名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技能比拼展风采 以赛促学砺精兵
李白、杜甫诗词对泰山文化影响之研究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白、杜甫诗词对泰山文化影响之研究

 

□闫秀媛 李宗保 郭敏

几年来,我们从李白、杜甫传世的全部作品及方志等文献入手,结合泰山地名、物产、人物及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实地考察,对李白、杜甫诗词对泰山文化的影响有了一些新认识。

◆一、李白和杜甫在泰山及诗词创作

李白居家梧桐峪。开元二十三年(735)五月,李白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携夫人许紫烟(许圉师孙女)、女儿李平阳,“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们途经汶上,小住任城(今济宁)。

开元二十四年(736)春,应时任梁父县(治所在今山东新泰天宝镇)主簿李幼成之邀,李白来到泰山之阳的南梁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这便是《旧唐书·李白传》等史籍记载的“竹溪六逸”。李白并在徂徕山三岭崮留下“独秀峰”石刻。

开元二十六年(738),许夫人生下长子李伯禽,但不久病逝。李白为照顾幼子,先后与刘氏、鲁一夫人结合。此时,其任任城尉的族叔李阳冰秩满回调长安,李白生计陷入困境,并因故与诸鲁生不睦,愤而作《嘲鲁儒》。同为竹林六逸之一的张叔明慷慨相助,李白举家迁居泰山南42公里的龚丘县梧桐峪村(今宁阳县华丰镇境内)。

开元二十八年(740)四月,李白准备登泰山,写下《日出入行》。然后,从王母池开始攀登,按时间、空间双线平行作《游泰山六首》。然后,李白由后石坞下山,过周明堂,缅古思今,作《明堂赋》,讴歌唐高、玄二帝泰山封禅之功绩,极尽赞美。又依《乐府诗集·杂曲歌词》中《结袜子》填词,借咏历史人物抒发忠君报国情怀。天宝元年(742)春夏之交,由玉真公主举荐,唐玄宗“诏令”李白进京,封“翰林待诏”。但“谪仙”文魁却非政客,仅年余就被“赐金放还”。

李白、杜甫、高适“组团”到泰山。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抵达洛阳,与杜甫邂逅,一见如故,决定结伴游梁、宋。“秋,(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新唐书·杜甫传》)。这年冬初,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经单父(今单县)、曹南(今曹县)、金乡、兖州、曲阜再来泰山,一路留下大量优秀作品。高适咏东平诗作竟达15首。

泰山梧桐峪第一次文人大聚会。天宝四年(745)仲春,李白、杜甫、高适三位文学巨匠同时到达泰山之阳梧桐峪,招苏鲁豫皖冀数省文人在此雅集,有文字可考的30多人。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能吏逢联壁,华筵直一金。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状宴席华贵,气氛热烈。文魁圣手把盏吟诗,唱和说文,涌现出一批锦什华章。

周游齐鲁诗满山东。梧桐峪大聚会后,李白、杜甫、高适或结伴、或特行肥城布金山、长清灵岩寺、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及鹊山、冠县、临清、临淄、北海、兰陵等,每到一地均有诗颂之。

◆二、李白和杜甫诗词对泰山文化的影响

李白、杜甫、高适齐聚泰山是泰山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李白是盛唐文学的高峰,更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诗歌的高度,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和世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不仅多达3000多首,而且风格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民生、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高适是中国唐代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边塞诗更是亮丽夺目!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三人同时到达泰山,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泰山文化史上的大事件。特别是梧桐峪大聚会,更将泰山文化推至巅峰,影响深远。闻一多先生以一个诗人的激情与想象评论李杜相会:“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闻一多文集·杜甫》)。

李白、杜甫诗词极大地丰富了泰山文化。李白前后在泰山梧桐峪住了7年多,以泰山为中心游遍齐鲁,作276首(篇)包含泰山元素的诗文。杜甫相随泰山近6个月,留下73首佳作。高适在泰山下探朋访友,留诗21首。梧桐峪大聚会其他文人的作品也为数繁多。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泰山文化。

李白、杜甫为后世泰山“组团”文化创作提供了范例。李白到泰山后,在徂徕山组成“竹溪六逸”,集体切磋唱和,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赐金放还”后一路与杜甫、高适“组团”,在梧桐峪招引起庞大的创作队伍,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不朽篇章,为泰山文化繁荣提供了模本。

高扬爱国爱民、积极进取主题,为后世树立榜样。李白“学剑山东”,在《梁父吟》中愿“以额叩关”见明主,为的是“直挂云帆济沧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在徂徕山结成“竹溪六逸”,也是以“隐”求“显”。他的《游泰山六首》借“游仙”外衣,艺术性地呈现“泰山神全”的特征,继承了“天听自我民听”“神为民之主”的理念。他摒弃汉乐府至唐诗歌中梧桐的萧索、哀怨、凄愁意向,展现出了忧国忧民情怀。李杜凝聚激情,饱蘸浓墨,高歌泰山壮丽景色,将爱国爱民真情和积极进取的诗歌创作主基调寄蕴于山水风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催生了大批优秀作品。

◆三、李白和杜甫在泰山诗词创作滋养了大批泰山后人

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广川清远县令(姜)讳紘,徙居太平镇(今宁阳县磁窑镇),于徂徕山长春岭筑室以五经教授邹鲁间,名士多从之,举明诗学,再登上第”(周郢《泰山书院》)。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起,石介先后于徂徕山、岱庙、凌汉峰下创办“徂徕书院”“泰山书院”,造就了由两位状元、54名进士组成的“泰山学派”,开启了绵延700余年、影响整个中国的宋明理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