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凯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事关农业产业发展质效。4月22日,一场院地合作共建启动仪式在新泰市谷里镇举行,当地与泰安市农科院通过合作共建,共同破解农业技术瓶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这场科技与土地的双向赋能,将为当地乡村振兴激活可持续的“智力引擎”。
让科技“长”在田野上
院地合作是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基于双向需求建立的一种协同创新机制,旨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地方农业生产力。
本次院地合作共建启动仪式在谷里镇西朱村食用菌产业基地举行。启动仪式上,新泰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举军介绍了当地食用菌种植及产业发展情况。他说,市农科院汇聚了大量的食用菌前沿技术与高端科研人才。谷里镇则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双方达成院地共建协议、携手共进,将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焕发新的光彩。
市农科院副院长孔怡在致辞时说,院地合作共建是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更是合作双方立足新阶段、践行新使命的战略选择。谷里镇是市农科院开展院地合作、启动综合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一站,他们将以签约为契机,以实干为舟,共同谱写院地合作新篇章。
据悉,院地合作中,双方将围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大领域深化合作,比如在粮食稳产增产、特色农业、生态循环等关键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共建产业示范基地,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让科技真正“长”在田野上;联合实施“科技特派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我们正在打造‘食用菌小镇’,院地合作开启了我们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也将成为推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强劲引擎。”谷里镇党委书记耿燕说。
是双向赋能,更是使命担当
院地合作签约是市农科院与谷里镇合作的标志,但双方的合作并非始于此次签约。自5年前起,来自市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就已经深入谷里镇的田间地头,帮助当地农户解决种植、生产中的各类问题。
范树华是谷里镇有名的食用菌种植能手,作为“新农人”,大学学习电商专业的他毕业后回乡从事食用菌种植行业,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不仅成为技术能手,更成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名带头人。“食用菌种植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在于通过培训,可以让很多人掌握种植技巧,走上致富路,‘难’在于如何通过菌包制作实现降本增效,引领产业发展。”范树华说,“近年来,来自市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帮着我们解决现实所需,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确保了食用菌产业在当地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让这项产业实现了从‘寂寂无名’到‘初具名气’的转变。”
朱勋是谷里镇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蘑菇书记”。2014年,在外打拼数年的朱勋回到了家乡,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为了扭转村集体负债局面,他带领村民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和产业,种植食用菌成为该村发展的不二之选,销路也逐步打开。为了进一步提升村里的食用菌发展质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来自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为该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指导。“市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给了我们充足的发展信心和底气。”朱勋说。对此,农科专家也感触颇深。“作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带领村民致富,更为推动产业发展尽心竭力,我们深受感动。作为技术人员,我们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竭尽所能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技术人员表示,这是双向赋能,更是使命担当。
院地合作共建启动仪式当天,谷里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现场观摩培训会同步举行。来自该镇部分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意向种植户对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基地进行了观摩,范树华和朱勋分别进行了现场授课,进一步激发群众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支撑乡村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市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市农科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擦亮“泰安农科先锋 助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品牌。2024年,市农科院展示示范羊肚菌、大球盖菇、黑木耳、泰科麦46、泰紫薯1号等82个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黑木耳轻简化露地高效栽培技术”等40项新技术;落地合作项目2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80余项;组织新品种观摩会、科技培训100次以上。
院地合作共建是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是合作双方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未来,市农科院将派出食用菌、蔬菜、小麦、玉米、甘薯、杂粮、花生、植保及资环等专家团队帮助村集体、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探索建立农科院专家服务谷里镇的常态化机制,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