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松
一直以来,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有这样一则话题讨论:那些不敢在朋友圈晒的照片。
翻看讨论区,早些时候该话题下多是涉及隐私或出糗的内容。直到前不久,一名网友晒出了自己的经历——她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页书,评论区却是清一色的嘲讽:“啊?你看书”“你能坚持几天”……甚至有人配上了作呕的表情。“第一次分享就被阴阳了。所以我的经验就是,千万别在朋友圈发你看的书。”该网友在话题讨论区无奈地表示。该帖子收获了不小的热度,还有许多网友说出了自己的读书羞耻经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此鼓励人们多多阅读和写作,并纪念那些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思想大师。声犹在耳,当读者开始在阅读中自我“审查”、进退维谷,时至今日,我们与书籍的关系走向了何方?世界读书日能否唤起人们对阅读纯粹的热爱?
被规训的读者
姜涛(化名)的读书“羞耻症”首次“发病”于公交车上。
“那是在我高考后的暑假,查到大学录取通知信息后,我去书店买了一套本专业的入门书。也是因为激动嘛,回家的路上有点迫不及待,就放下手机翻看起来。”姜涛回忆,“车上人很多,到站前我没有提前准备,车辆报站我才知道到站了。往后门挤的时候司机着急关门,我就喊‘还有人没下车呢’。他可能看见我一路上看书来着,嘟囔了一句:‘下车提前准备好啊,在这里装什么装。’”
如今姜涛已本科毕业,提及此事仍觉无地自容。后来他又有多次类似经历,隐秘的阅读焦虑和读书羞耻让他几乎不再把书带到公共场合。
阅读者被如此规训的原因是害怕成为异端。移动通信设备的提档换代和短视频时代的来临,“低头族”成为大多数,当咖啡馆里的其他人沉浸于手机上的“一分钟带你看完《黑客帝国》”,手捧《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那一个自然而然就成了被凝视的对象。
同时,在效率至上的当下,阅读的价值正被简化为可量化的工具。互联网的海量知识被肢解,组装成简易食材,做成快餐投喂给屏前受众:几分钟讲清《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法国大革命的种种被“一言以蔽之”,摩天大楼的建造概括为“五步法”……在这场知识的“军备竞赛”中,读书成了效率最低的下下策。令人胆战心惊的是,“读书无用论”往往于此借尸还魂。
于是,很多读者转身投靠电子书,既方便携带,又规避了罹患“读书羞耻症”的风险。实际上,在手机还是塞班系统的年代,掌间方寸便被植入了读书的功能。但长久以来,电子设备对专注力的冲击,使阅读的天平更加不稳固。“我现在出门也看电子书了,利用零碎的时间看看,资源还是很全的。肯定没有纸质书带给我的沉浸感觉,但总比被人注视着好。”姜涛说。
流量时代的文化暴力
如果说读书“羞耻症”的表证是“不敢读”,那其里证多半是“不会读”。
王素素(化名)2024年读完了11本书,自认为是“半个阅读爱好者”。自从开通了小红书账号,她刻意关注了许多读书博主,并大量浏览、疯狂点赞,试图让算法给自己精准推送相关的帖子。
今年,她惊恐地发现,自己看不进去书了。
如同得了强迫症一样,她翻开《绿山墙的安妮》第一页,脑子就因为小山谷、溪流的布局乱成一团。“我想不出它们的样子,拼命想出来的一抹景象,自己也觉得不满意,认为不符合书里的描述,头疼一会干脆不看了。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还有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若是看剧之后再看书,我脑子里全是剧中演员的模样和台词,看书就没味了。”王素素说,她因此陷入了自我怀疑,读书“羞耻症”由此而生。
据她说,她喜欢看讲解书籍的视频,特别是用手绘或AI提供画面的视频。视频让她意识到了想象力的重要,却没教会她如何建构和控制想象力。
无独有偶,刘征(化名)也因社交平台患上读书“羞耻症”,不过原病因简单些:“有的博主一年读几十本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用书法做批注,人家的书桌摆得跟艺术品似的。可我嘞,一年看个五本就不少了,一把烂字也不好意思写在书上,反正是前边看后边忘,现在觉得都不会看书了。”
“我的大脑和书柜是不完美的,所以读书不应该是我这样,但我学不来别人”——这是流量时代施加给普通读者的文化暴力。文字“厌食症”成了读书“羞耻症”的并发症。
其根源是对认知短板的恐惧。一方面,公共话语对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过分强调,让读者在阅读中背负了太多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社交媒体营造出的知识精英氛围,加剧了读者“内卷”。再者,新媒体的信息轰炸直接冲击了人们慢速接收信息的能力,认知短板被无限放大。
“我现在找到了不少有同样疑惑的网友,我们都劝自己别当完美主义者。想不出画面就盯着文字里的一棵树一株草,相信慢慢会好的。”王素素说。
重构阅读伦理
读书“羞耻症”并非不治之症,需要先搞明白阅读伦理的本来模样。
读书是什么?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它跟读报、看电视、刷视频的本质相同。《三体》中的奇妙想象、《史记》里的历史典故、《读者》里的笑话几则,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信息。在地铁上捧书本的未必是孔乙己,在图书馆刷视频的更难说不上进。读书既没有“拯救人生”的大神通,也不是“缓解焦虑”的特效药。读书不是仪式,也不需要勇气。
抛开偏见,读书“羞耻症”即可瓦解。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这样说:“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每年的4月23日或许更应该被当作阅读习惯养成的锚点,而非纪念。这一天可以拿起书,当然也可以放下书,但绝对应该回味对读书的纯粹热爱,怀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忠诚,拾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如今,当书页的沙沙声再次自由地响彻公共空间,那将是文明社会最动人的白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