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宁
在泰山区泰前中学初二(2)班班主任范荣芳、小学部一年级(1)班主任高松松的电脑上,都保存着一份特殊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班内每一名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学习基础、学习偏好和能力特长等。
“过去我们更多依赖经验判断学生状态,而电子档案要求用数据动态追踪学生的知识掌握、行为习惯甚至心理变化,这种系统化分析让教学更科学、更有针对性。”范荣芳说,而这些变化都源于学校目前正在一年级以及初二年级试点推行的小班化差异教学模式。
泰前中学作为东岳中学分校,是泰山区泰前街道辖区内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因位置处于城乡接合部,近年来面临着生源流失的困境。2024年2月,市教育局启动强镇筑基提档升级行动。作为首批试点,泰前中学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学校发展转型之路。
“借助强镇筑基工程,我们优化了硬件设施,但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泰前中学业务副校长董庆军表示,因此,学校化被动为主动,将生源减少的“劣势”转化为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今年初,学校尝试设置小班化教学试点,以差异教学策略为抓手,以“精准诊断、分层推进、动态调整”为核心,探索因材施教的小班化差异教学模式实施路径,试图走出一条以差异化教学助推强镇筑基的特色办学之路。
据泰前中学教科室主任张颖介绍,小班化教学是立足于差异化原则的新型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积极意义,目的是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基础,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在推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采取班主任牵头、各科教师协同的方式,通过学业测评、课堂观察、家校沟通等途径,为每位学生精准绘制“学情画像”,并动态更新电子档案。这份档案不仅记录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多元发展维度,成为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指南针”。
针对不同学科性质特点和学生学情差异,教师遵循“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学科内差异化教学实践研究,在学情分层的基础上推动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评价分层,做到教学与学情的精准对接。课后,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业反馈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为学业进度落后的学生提供成长的缓冲带,动态调整学习进度,及时补足知识缺口。
为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泰前中学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设了体适能、空灵鼓、石绘等拓展型特色课程,确保人人参与、精准栽培;对有特长潜力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让每一名学生的天赋都能得到充分绽放。
这样的教育实践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延伸至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泰前中学通过系统化的养成教育,从学习习惯到生活习惯全方位培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公平不是‘齐步走’,而是‘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奔跑’。”泰前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绪军表示,推行小班化差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泰前中学将继续探索,努力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触摸的现实,用实际成效证明小规模学校同样能办出高质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