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法
我一生忘不了老家那条朴实无华的乡路,因为在那条坑坑洼洼、曲曲折折的小路上,记录着太多的悲欢故事,凝结了太多的喜怒哀乐。
那条乡路是小村联系外界的唯一通道。儿时,爷爷教我认识家乡的路,指着前方说:“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能进到城里,翻到山那边去。”我顺着爷爷的手指远眺,眼前是一条蛇形的土路,尽头是逶迤延绵的峰峦,活像一条蓄势待发的卧龙。城里是什么样子?我没去过,想象不出来。山那边是怎样的光景?我没见过,猜测不到。看似一条普通的乡路,但在爷爷的眼里,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每逢除夕夜,爷爷都要领着我给乡路烧香磕头,老人家表情十分严肃,态度极其虔诚,喃喃自语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路神保佑,畅通无阻”之类的话。
我好奇地问:“爷爷,咱为什么烧香磕头拜大路?”爷爷说:“因为没有路,人就像没有了腿,出不了门,到不了远处,做不成事情。”爷爷的话我听不太明白,但那条乡路却牢牢镌刻在我的心田。
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条乡路对于村落兴衰、百姓生活是多么重要。它是祖祖辈辈人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是无数足印来来往往叠加形成的,不知承载了多少汗水,见证了多少心酸,寄托了多少希望,背负了多少耻辱。然而,无论何种境遇,怎样的艰难困苦,从未阻止父老乡亲进进出出的步伐。闯关东的乡亲结伴行走在那条乡路上,怀揣前途未卜的惶恐,奔赴白山黑水之间,开垦新的家园;不甘饥贫的年轻人,沿着那条乡路跋山涉水,四处漂泊、闯荡江湖,另辟求生门路;逃难的人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顺着那条乡路流散八方,顶着凄风苦雨,忍着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另有送往迎来、婚丧嫁娶、探亲访友、赶集互市、学子走读等等诸类人事,莫不穿梭于那条乡路,依赖于那条乡路。古老的乡路,记录着无数故事,发挥着贯通内外的作用。大概,这就是爷爷让我给乡路烧香磕头的缘故吧。
民族危亡之际,为了阻止侵略者的铁蹄践踏那条乡路,守护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小村先后有六位热血青年勇担救国拯民重任,义无反顾地冲过那条乡路,前仆后继奔赴枪林弹雨的战场。原地坚持斗争的爱国志士自觉行动起来,带领群众坚壁清野,抗捐抗税,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为拒敌于村外、让村民免受涂炭,抗日勇士曾在那条乡路上巧布陷阱,暗藏捕兽夹,迫使敌人不敢轻易犯境。鬼子闹得凶的时候,村里的抗日勇士无所畏惧,在那条乡路上埋设地雷,炸飞了日本兵的一条腿,从此吓阻倭寇的脚步,斩断汉奸的黑手。投身革命的六位热血青年,其中三位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另外三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革命烈士的遗体是通过那条乡路运回故里安葬的,革命志士们探家省亲也是经过那条乡路到家的。每到清明时节,总有人在那条乡路上烧纸燃香,祭祀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灵,缅怀一心报国的革命前辈。
五星红旗飘扬华夏大地的时代,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有志青年相继告别家人,踏着那条乡路从戎戍边,为守护祖国的尊严甘愿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他们的立功喜报,是邮递员行过那条百花绽放乡路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批批赶考的学子顺着那条乡路走进考场,一封封装有录取通知书的邮件通过那条绿树成荫的乡路被送到考生手中。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肩负家人的致富愿景,成群结队阔步那条通向诗和远方的乡路,朝着绚烂的梦想奔去;源源不断的汇款单通过那条充满丰收喜悦的乡路被寄回家中。这些人中,有的政绩卓著,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满腹经纶,成为专家学者;有的勇立潮头,跻身企业家行列。时光荏苒,日月如飞。客居他乡的人们老来怀旧时,记忆最深刻的依然是那条平凡的乡路;而留居的人们,则经常在那条乡路上摆放鲜花,遥祝远在他乡的亲人平安喜乐。
如今,那条饱经风霜的乡路已经被城市化浪潮淹没,但小村的百姓却永远记得它。因为在人们的心中,那条乡路就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通纪念碑,镌刻着一个村庄的变迁轨迹,记载着世代村民的奋斗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