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皓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泰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达到654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的63.2%。而电力具有“即发即用”的特性,“看天吃饭”的新能源发电如何消纳?电力供应波动如何应对?面对“成长的烦恼”,我市不断探索,从智能微电网的建设,到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的智慧,以创新之钥开启能源绿色转型之门。
走进泰开光储直柔绿色低碳工业园,只见铺设在建筑屋顶和竖墙的一块块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中,当光伏发电比用电负荷高时,既可以将电存在储能电站中,也可以给员工电动汽车免费充电,当光伏发电低于用电负荷时,通过智能控制再把电放出去,实现电能的灵活调配,做到把“绿电”用足用好。
“与过去‘刚性’微电网相比,‘柔性’微电网更强调灵活性和智能性。”山东泰开直流技术有限公司微网应用部主任罗光荣介绍,比如微电网中的相变储冷储热系统,能利用低谷电价和光伏富余时段,将电能转化成冷热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相比传统空调方案,电费节省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微电网系统还突破了柔性直流供电关键技术瓶颈,把光伏发电、储能、空调等设备直接接入750伏低压直流母线,转换损耗相比交流降低10%。
“过去,园区新能源用电占比少,系统损耗较大。”罗光荣见证了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柔性微电网系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消纳、变压器扩容等问题,通过智能算法动态调节光储协同比例,使园区光伏自发自用率由50%提高到90%,每年增加‘绿电’11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0余吨,相当于植树48万棵。”
新能源不仅要发得出,更要供得稳、用得足。目前,像这样的智能微电网项目泰安已建成9个,“绿电”就地消纳率达到85%以上。“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就地利用率,提升企业负荷自调峰、自平衡能力,实现微电网与配电网、大电网协调联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引领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委电力科副科长朱建华说。
如果说微电网是“点”上的突破,那么储能体系建设则是“面”上的布局。辅助电网调峰调频、促进新能源消纳,储能的“削峰填谷”作用在泰安日益彰显。
中储国能国际首套300MW/18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现场,巨大球罐通过长长的管道连接地下千米深处的盐穴,通过空气的压缩与释放,将电能进行存储与释放,过去采盐留下的巨大地下空腔,被赋予全新使命,承载起储能的重任。
“利用盐穴储能,相当于造了一个‘超级充电宝’。”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