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学科协作助力科学“甩肉”
“三力”测试大揭秘 想了解的看过来
本周六两条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解锁居民心情管理密码
“于我而言,那是父亲的家”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墓园——
“于我而言,那是父亲的家”

■许晓霞在园区巡查。记者 隋翔 摄
 

□记录者 秦承娇

泰山长安园“00后”碑刻师李荣斌的故事发布后,我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长安园里有花有草有树,有清风有碑文有流水,有阳光有台阶有明媚。于我而言,那是我父亲的家。

陵园、墓地,犹如生死交界处,听起来就阴恻恻的。说实话,在这次采访之前,我特意找出了本命年的大红色内衣,给自己加了一层“金钟罩”。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泰山长安园时,所有的忐忑都被墓园的人和景融化了,这里分明有着最浓烈的热爱。

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许晓霞从事墓园规划设计工作20余年,曾经课堂上学习的城市景观设计的知识已经融会贯通到泰山长安园的角角落落。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时,许晓霞已抵达墓区。她习惯性地绕着园区走上一圈,这既是晨练,也是一次细致的巡查。

在观光车上,一身职业装的许晓霞犹如售楼处金牌销售,用饱含欣赏与热爱的语气向我们介绍这一片土地——“咱们园区,从进门开始是一条中轴线的布局。”“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三环路,主要的景点、人文景观,包括墓区,都是被这条三环路串联在一起的。”“前面就是玫瑰园,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在她的眼中,这里不是冰冷的墓园,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纪念花园。

然而,刚入行时,许晓霞跟大多数人一样,用异样的眼光打量这个行业,在亲朋好友面前不愿提及自己的工作,觉得低人一等。工作多年后,许晓霞觉得自己更像是在做善事,她说,墓园相较于“逝者安息”,还有更重要的一层作用,那就是“抚慰生者”。她不仅需要对逝者一生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凝练成纪念的墓碑,更需要通过墓园、碑刻设计为生者构筑一处抚慰心灵的场所,让思念得以栖息,让记忆获得永恒。

在墓园内,有一块雕刻着杭州美景的特殊碑刻。“这块墓碑用的是老人家乡的石头,采用影雕技术雕刻了老人生前喜欢的杭州景色。”许晓霞说,逝者生前是一位爱好传统文化的学者,在杭州工作生活多年,过世后逝者家属选择送老人落叶归根回到泰安,在与家属商讨墓碑设计方案时,她的这一方案让家属瞬间红了眼眶。

在泰山长安园,许晓霞用专业和爱心,将冰冷的石材变成了温暖的记忆载体。20多年来,她见证了太多感人的故事,也渐渐明白,墓园,其实是在为生者和逝者搭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进入墓园工作,不像许晓霞当年那样需要克服心理障碍,“90后”“00后”的新一代工作者,带着全新的生活态度走进这个行业——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过多解释。

今年刚满25周岁的葬礼礼仪师梁文嘉和程龙是一对即将结婚的小情侣,从事殡葬礼仪工作已经六七年了。程龙说,他们的工作是通过专业的仪式引导,帮助逝者家属走出悲伤,重拾生活希望。

采访中,对于我针对行业刨根问底的提问,梁文嘉直接表达:“我觉得你们把这个行业看得太……”随后用惯常的平稳语气说,“每次服务结束,看到家属情绪逐渐平复,并给予我们肯定的反馈,那种满足感是其他工作给不了的。”

当天采访结束时,梁文嘉特别热情真挚地邀请我们,“过几天满园的花就开了,非常漂亮,到时候你们带着家人来玩。”闻言,我心中瞬间腾起尴尬,觉得她这份邀请过于突兀。看到读者的留言,梁文嘉的邀请犹在耳边,或许,那些关于死亡的成见,终将被这里的生机与热爱温柔地改写。

(本期话题由泰山学院文传学院毛琦玮、陆传洋、邱文龙共同参与完成)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