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苏宝银 孙可凡
巍巍泰山脚下,汤汤汶水之滨,岱岳区四十载春秋镌刻下从农业郊县到现代化强区的蝶变史诗。作为泰安市核心城区,这片土地以年均两位数增长的“岱岳速度”惊艳齐鲁,更以3次产业迭代升级、城乡收入均衡跃升的“岱岳模式”树立标杆。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岱岳人民以“登高必自”的攀登精神,书写了GDP从5亿元到即将突破500亿元大关的壮丽篇章。
经济总量裂变:从“汶河纤夫”到“泰山挑山工”的跨越之路
(一)GDP三级跳见证发展“加速度”
1985年建区之初,岱岳区(原泰安市郊区)经济总量仅5.03亿元,如同汶河岸边的纤夫艰难起步,后历经4次GDP翻番跨越:1992年GDP总量达12.02亿元,实现GDP总量首次翻番;1993年到1995年,全区GDP总量实现第二次翻番,从15.11亿元增至38.76亿元;1996年到2004年,全区GDP总量实现第三次翻番,从42.06亿元增加到95.36亿元;2005年到2011年,全区GDP总量实现第四次翻番,从101.96亿元跨越到223.04亿元,完成了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的跨越。2024年,全区GDP增速达5.8%,总量突破48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历经数十年经济总量近百倍跃升,在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推动下,如今短短5天的经济总量便相当于1985年全年的GDP规模。预计2025年以5.6%的增速向更高目标迈进。
(二)增长曲线折射时代脉动
改革开放初期(1985-1995年),岱岳区以16.2%的年均增速领跑全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山口锅炉、良庄蔬菜等品牌崭露头角;21世纪头十年,“工业立区”战略推动增速保持10.05%,彼时的泰山青春创业园、大汶口石膏工业园崛起为增长引擎;进入新常态后(2011-2024年),增速调整至5%-8%,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这条“高速转中速、量增质更优”的曲线,恰是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
(三)人均指标彰显民生厚度
人均GDP从1985年的457元攀升至2023年的5.9万元,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城乡收入比优化至1.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原为农村住户纯收入)从423元提升至2.5万元,共同富裕的岱岳实践成效显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2024年经济承压背景下,民生支出占比仍超80%,329项惠民实事全面落地,彰显发展温度。
产业结构涅槃:从“农业独舞”到“三产交响”的转型智慧
(一)农业筑基:
从“菜篮子”到“金招牌”的质变
建区初期,农业占比高达58.25%,粮食年产量43万吨,支撑起“鲁中粮仓”美誉。40年间,岱岳农业实现3次跃升:20世纪90年代设施农业革命,良庄万亩蔬菜大棚缔造“江北菜都”;2010年品牌农业崛起,“泰山茶”“泰山黄精”斩获国家地理标志;2020年智慧农业突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中青松石葡萄酒庄、泰山黄精智能工厂树立“三产”融合标杆。2024年,全区粮食产能保持稳定,粮食产量47.25万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2024年绩效评估,传统农区走出“接二连三”新路径。
(二)工业崛起:
从“乡镇作坊”到“雁阵集群”的突围
建区初期,工业占GDP比重20%,工业产值仅1.2亿元,且大部分为零星分布于乡间的小作坊,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些小作坊逐渐形成规模,喊出了“金山口、银省庄”的口号(当时省庄镇归郊区管辖),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8亿元。1997年,工业占比首超农业,开启“工业立区”新篇章。泰山石膏、联合农药等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2000年,设立新城区工业园,并制定加快开发建设新城区工业园实施意见,工业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为“工业立区”注入强劲动能。40年间,工业产值增长300多倍,2024年,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便达361.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连续12个月居全市第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达4个,数量居全省县域首位。岱岳化工园区扩区规划、百度标注基地落地,昭示着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华丽转身。
(三)服务业腾飞:
从“商贸集市”到“文旅高地”的蝶变
建区初期,“三产”占比18.89%,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仅1.1亿元,农村大集、供销社是当时的主流贸易方式;1993年,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郊区经济振兴的重点来抓,全区市场进一步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7亿元。
2010年,第三产业占比反超“二产”,“三产”占比达40.48%,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格局。2012年至2013年,天乐城水世界、泰山温泉城、泰山天颐湖旅游风景区、刘老根大舞台等旅游项目相继开业运营;2017年,岱岳区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美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道朗镇里峪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传统商贸提质升级,泰山云谷大数据中心、金融集聚区构建现代服务体系;百度智能云(泰山)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项目吸引孵化优质标注企业23家,天平湖数字港入驻企业4家;文旅融合异军突起,太阳部落、泰山九女峰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2024年,天平湖新青年音乐节入场乐迷达5.2万人次,成为泰山文旅新燃点。央视跨年晚会引爆50亿次全网流量,“想愉悦·来岱岳”品牌响彻全国。2025年,泰山文旅健身中心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太阳部落、泰山天颐湖旅游风景区等老项目全面提升,服务业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福祉跃升:从“生存型”到“品质型”的幸福升级
(一)收入倍增计划托举小康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不足500元增至2024年的4.7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结构迈向均衡发展新阶段。2025年目标设定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6%,通过“家门口就业”工程等举措,确保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公共服务网络织就“幸福网”
2024年,新增城镇就业8422人、城乡公益岗1715人,劳动保障监察、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结案率均为100%;圆满完成农村供水、建制镇污水处理、保交楼保交房、回迁安置等事关群众“急难愁盼”的艰巨任务;建立全市首家区级调解协会,15个镇(街道)矛调中心实体化运行,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综合满意率、解决率均达96%以上。民生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三)城乡融合绘就大美画卷
1985年4月,郊区成立,下辖11个镇,8个乡;2000年,郊区更名为岱岳区;2001年,岱岳区政府驻地迁移,结束了“有区无城”的历史。近年来,乡村振兴示范区以“故乡的云”等文旅IP为引擎,激活32个村庄集体经济活力,实现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新城区加速聚合金融商务、科创研发资源,泰城首位度持续提升。2025年,岱岳区将优化“一城两翼”空间布局,坚持“产城一体”理念,书写城乡融合、宜居和美的岱岳新篇。
未来展望:在“强富美优”新征程上续写传奇
站在建区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岱岳区锚定“112275”工作思路,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龙头,加速培育低空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串联泰山、大汶口遗址等资源;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探索共同富裕的岱岳方案。2025年,岱岳区计划新策划项目300个,竣工投产30个,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高位起航。
四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春华秋实,岱岳人用“誓争第一、事争一流”的豪情,将昔日的农业郊县打造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展望未来,这片浸润着大汶口文明的热土,必将在“强、富、美、优”新岱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继续谱写“会当凌绝顶”的时代华章。
一、经济总量跨越
GDP三级跳,百倍增长:
1993年到1995年,全区GDP总量实现第二次翻番,从15.11亿元增加到38.76亿元;1996年到2004年,全区GDP总量实现第三次翻番,从42.06亿元增加到95.36亿元;2005年到2011年,全区GDP总量实现第四次翻番,从101.96亿元跨越到223.04亿元,完成了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的跨越。2024年突破480亿元,40年增长近百倍。预计2025年增速5.6%,持续攀升。
增速阶段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年均增速16.2%;2000年至2010年保持10.05%;2011年后调整至5%-8%,质量显著提升。
民生指标跃升:
人均GDP从1985年的457元增至2023年的5.9万元;2024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6万元和2.5万元,城乡收入比优化至1.9:1。
二、产业迭代升级
农业三次跃迁:
农业占比从58.25%优化至现代产业格局,粮食产量稳定47.25万吨(2024年),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工业集群崛起:
工业产值从1.2亿元(1985年)增至361.8亿元(2024年),增长300多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连续12个月居全市第一。
服务业占比反超:
建区初期,“三产”占比18.89%,2010年,第三产业占比反超“二产”,“三产”占比达40.48%,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格局。2024年,太阳部落等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天平湖新青年音乐节吸引入场乐迷5.2万人次。
三、民生品质提升
收入倍增计划: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不足500元增至2024年的4.76万元,2025年目标增速5%(城镇居民)和6%(农村居民)。
公共服务覆盖:
2024年,新增城镇就业8422人,城乡公益岗1715人;农村供水、保交楼等民生工程100%完成;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综合满意率96%以上。
城乡融合实践:
乡村振兴激活32个村庄,文旅IP带动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