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笤帚扫出“非遗路”
男子骑车闯红灯 被撞受伤还要担责
千里护送暖归途 一面锦旗谢恩情
业主欠费,业委会是否承担付款责任?
为居民“腾”出幸福感
“枝叶一剪,招牌亮了,心里也敞亮了”
百年牡丹绽芳容 国色天香迎宾朋
提升干部继续教育质效 践行为党育才初心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笤帚扫出“非遗路”

■村民用去粒高粱穂制作笤帚。记者 隋翔 摄
 

□记者 苏婷

一个模具、一团麻绳、一把去粒高粱穂。借助特制模具,洒荣明双脚蹬直,身体后仰,一手握紧笤帚把,一手拉麻绳,每缠一道,都全力拽上三五下。一套娴熟的动作下来,一把高粱穂变成了如花散开的笤帚。

今年62岁的洒荣明,家中世代制作笤帚,到他已是第五代。他缚笤帚,不用一根螺丝钉,也不用一滴胶水,却能将一把高粱穂整合得“天衣无缝”。他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泰山区省庄镇南许村缚笤帚已有百年历史,号称“泰山笤帚第一村”,全村有50多家笤帚制作专业户,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洒荣明的带动下,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成了村里很多老年人的职业技能。

南许村制作笤帚的技艺有浸泡、捆扎、整形、晾晒等步骤,村里的手艺人一直遵循传统步骤,缚的笤帚不仅卖相好,而且耐用。“我们在家也是闲着,来合作社缚笤帚,缚一个挣一元,一天能缚个百十个。”65岁的杨女士一有空就到合作社缚笤帚,有十多年经验的她,干起活来非常麻利。

“我们管这个缚笤帚用的模具叫‘玉带’,像个‘T’字拐。‘玉带’腰中挂,手和腰就都能用上劲了。”谈笑间,杨女士手里的活一刻也不停。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在古代,美好的一天是从洒水清扫开始的。笤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扫灰除尘的主要物具。记忆中,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添置上一把新笤帚,寓意“扫尘(陈)迎新”。

2023年6月18日,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闫孟河的推动下,南许村缚笤帚技艺入选了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现在我们面临产量多、销售难的问题。买笤帚的人越来越少,货品积压严重。”闫孟河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笤帚逐渐被塑料制品代替,加之近几年兴起的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电子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传统笤帚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全力拓宽销路,同时通过抖音平台加大宣传,把外资、外商引进来。”闫孟河说,未来,缚笤帚这项传统手艺或许会以新的形式焕发光彩。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