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除了融合寒食节的内涵外,也包含了古代上巳节的习俗。这个春天里的节日的确是一个“上春山”、踏青放松的节日。
宋代程颢在《郊行即事》中描写了清明时节春游时的愉悦心情:“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
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绿野、碧山、杨柳、风花……好一派明媚和煦的春光。
在踏青中,放风筝是一项特别受欢迎的活动。清明、重阳是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风筝最适合春秋两季放飞;其二,这恰好是农忙与农闲的交替时。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类似的记载在很多地方志中都能看到。民间认为放风筝有“放邪”的功效,所以尤其要带着孩子一块儿放风筝,孩子放风筝放跑了“邪气”,就会健康成长。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荡秋千取乐。“秋千”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传说,西汉时有人把这种游戏引入宫廷。汉武帝十分喜欢玩。当时人们为了取悦汉武帝,就把这种游戏叫作“千秋”,是祝福汉武帝“千秋万代”的意思。后来,有人把秋千荡得倒过来了,而且把“千秋”二字倒过来说,变成了“秋千”这个说法。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形式。唐代的时候,荡秋千十分盛行,特别受到年轻女性的喜爱。唐代诗人韦庄就描写了姑娘们在清明节时荡秋千的情景:“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墙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到了南宋,还出现了水上秋千,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
古时,在春意浓浓的岭南,在一拨拨踏青出游的人群中,最高兴的当数平时藏在深闺里的女孩子了。与元宵和七夕一样,清明节也是她们可以出门嬉游的节日。于是,在清明节,到处可以看见她们放风筝的身影。听到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因为古时流行的说法,风筝可以放走一年的晦气,所以她们乐此不疲。如果运气好,空中高飞的纸鸢还能为她们带来美妙的爱情,不信,把当时描写清明的诗词曲赋翻一翻,你一定能嗅出春天的美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