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气清景明养心性
把清明过得更“清明”
为什么清明宜“动”不宜“静”
春日“上春山” 纸鸢秋千留春住
清明节日期为何不固定?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清明过得更“清明”

 

清明祭祀,本意是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最需要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

如果在祭祀时不注意安全防范,就有可能引发火灾,不但影响公共安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清明祭祀不妨多点敬畏、多点清新,讲文明、重安全,把清明过得更“清明”。

清明祭扫是对先人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的传承。清明节历经时代变迁而延续,其生命力在于传递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当我们站在先人墓前,献一束鲜花、捧一抔新土,不单是履行一种仪式,也是为了寄托慎终追远的哀思。顺应时代的文明祭扫,让环境更“清”,让心灵更“明”,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尊重和告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是传统节日,现代人更需领悟“清明节”的本意,倡导文明祭扫活动。祭祀的实质是表达心意,献一束花能够传递思念之情,植一棵树能够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祭祀的方式,在虚拟空间里保存逝者信息,让更多亲朋好友了解、缅怀逝者,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段珍贵的记忆。风清气正,慎终追远,方不负“清明”本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祭扫不仅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清明节“清明”过,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