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凯
孝堂峪村位于肥城市王庄镇东部,清光绪年间,这里因发现“孝子碑”由原名“刘家庄”更名为“孝堂峪”。三面环山的孝堂峪村曾经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如今这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孝堂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宗方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从2015年回村任职,到带领村民开启发展新篇,刘宗方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村庄谋利益、为村民谋福祉,推动了乡村风貌的美丽蝶变和乡风文明的质的跃升。
孝堂峪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在这里,土地贫瘠、道路崎岖等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曾经让许多人走上了外出谋生之路。为了发展,刘宗方也曾外出打拼,并不断取得新成就。2015年,从事乡村电力工作的刘宗方被当地镇党组织邀请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便扎根山村,带领村民谋发展、促振兴,特别是秉持“村民事情无小事”的治村理念,狠抓乡村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以文明新风促进村民素养提升。
昔日,孝堂峪村有婚事和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这些陈规陋习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群众负担。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群众意愿,刘宗方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厚养礼葬”为突破点,大力倡树文明新风。他立足为村民省钱、省力的服务理念,优化红白理事会制度,建设绿色公墓,推广“幸福大食堂”,把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自2017年开始,村里的红白事,尤其是白事,由红白理事会一手免费操办;白事每桌不超过200元,红事每桌不超过400元;白事不雇吹鼓手、庄乡不随礼,理事会成员不吃主家一顿饭;村级投资60余万元建设一处绿色公墓,丧事埋葬不花一分钱……孝堂峪村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积极宣讲移风易俗政策和新人、新事、新变化。刘宗方更是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新风尚,以行动赢得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孝堂峪村里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几次,怎样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刘宗方放在心头的事情。他带领村民进行自来水和公路“户户通”改造;打造文体广场、街心花园;建起可容纳160余人同时就餐的“幸福大食堂”;组建孝堂峪村民俗文化舞蹈队,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作品,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在每年的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刘宗方都会自筹资金,准备200多份包含米、面、油、鸡蛋等物品的礼包,发放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他会组织人员上门为老人剪头发、打扫院落。“大事小事,我们老人的事,刘书记都挂在心上。”孝堂峪村的老人夸赞刘宗方。
让刘宗方欣慰的,是村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春节前,孝堂峪村开展文明实践义务劳动,村里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齐心协力进行环境整治和垃圾清除。村民之前对村级事务不管不问,如今一呼百应、主动参与,村里形成了团结奋进的文明乡风,这些都离不开刘宗方和村“两委”的努力。刘宗方刚上任时,孝堂峪村还是一个吃水费劲、出门都是泥巴路的穷山村,村里人心不齐,内斗严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宗方事事亲力亲为,挨家挨户访民情,清理“三资”,完善基础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他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忙起来就忘了吃饭。村里开展义务劳动,他和村“两委”成员冲在前。“在其位谋其政,我们要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刘宗方说。
如今的孝堂峪村,人人爱集体、户户献爱心,人居环境、群众文明素养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乡风文明”成为孝堂峪村的亮眼名片。近年来,孝堂峪村先后被评为齐鲁十百千工程示范村、省级卫生村、泰安市级文明村。刘宗方先后被评为泰安市、肥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肥城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肥城市“十佳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