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4日讯(记者 郑凯)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情况,相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聚焦乡村振兴领域重点任务,聚力攻坚,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安丽介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4.7亿元,增速4.3%,位居全省第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工作现场会、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等会议先后在我市举行。
粮食安全更加稳固。我市统筹项目资金4亿元,启动实施“泰山粮仓”建设,“汶阳田”片区被确定为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4660公顷、总产265.78万吨、单产472.93公斤/亩,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连增”;加快建设“泰安农业社会化服务数据平台”,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84000公顷;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电子证照107个村、2.3万余户。新建高标准农田7666.67公顷,总面积达224800公顷。产业发展更加高效。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一院四中心”建成运营,繁育优质种苗2000万株,推广种植面积1000公顷,“泰番3号”获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好吃番茄”金奖;韩伟蛋制品深加工、潘大活啤等49个项目开工建设,规上食品企业实现营收340亿元,完成固定投资61.07亿元,同比增长28.3%;新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泰山种·放心种”品牌授权使用单位达10家47个品种;“泰好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企业60家,6个产品入选全国第一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片区建设更加有力。新建省级片区4个、市级片区8个,县级以上各类片区总数达124个,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梯次推进的格局;新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7个,总数达到197个;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清理农村垃圾32万吨、村内水塘878口、村内沟渠523公里、农业废弃物1470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100%。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登高望远、奋力争先,拉高标杆、勇挑大梁,高质量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聚焦聚力泰山粮仓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新标杆。我市将加快汶阳田“泰山粮仓”建设,聚力实施“七大行动”,新建1万公顷核心区达到“吨半粮”产能目标,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371333.33公顷、262万吨以上;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6666.67公顷以上。
聚焦聚力泰山番茄发展,构筑特色产业新高地。我市将持续推进“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建设,年内选育优良“泰番”品种2至3个、育苗2亿株;加强“泰山番茄”品牌注册、管理及使用,力争鲜食番茄平均单价提高20%以上,总产值25亿元以上;集中打造岱岳区南部—宁阳县—肥城市西部—东平县东部“泰山番茄”集聚种植带,新打造标准化基地8个,年内种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优质番茄占比达40%;加快泰山九丰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大有润成番茄高标准种植基地等项目建设,精准引进番茄深加工“链主”企业,构建番茄全产业链格局。
聚焦聚力示范片区创建,谱写齐鲁样板新篇章。我市制定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出台片区产业融合发展、党建联建和基层治理等政策措施,引领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和美乡村提质增效行动,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聚焦聚力改革创新突破,激发农业农村新活力。我市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年内市级完成1200个村(居)财务审计检查任务;推动农户土地承包地经营权电子证照发放覆盖200个村(居);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用好“惠农联结贷”,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