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肥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写强产富民、科技兴农生动实践
入户评残暖人心 服务群众零距离
“三山一堰”促振兴 椿芽种植助增收
“企地共建”扮靓美丽乡村
青春护绿 净滩巡河
整治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颜值”
与石头“打交道”的十二年
数字赋能打造政务服务新体验
羊肚菌提前上市抢“鲜”机
田畴染新绿 春灌正当时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伯镇五埠村党支部书记赵同军——
与石头“打交道”的十二年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董效晏 李磊

“早些年,我们村那叫一个不起眼。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一路摸索,找到了发展的好法子,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名气传遍四方,我们打心底里感到自豪。”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村民张淑莲说。

曾经的“荒村”化身“金名片”,12年间,五埠村党支部书记赵同军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闯出一片天。

赵同军是土生土长的五埠人,年轻时外出打工,凭着骨子里的拼劲与聪慧,成立驾校、组建建筑队,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乡亲们口中“有出息”的人。

2013年,五埠村陷入困境。村集体收入微薄,“没钱、没物、没项目、没产业”的难题摆在了该镇党委面前。

该镇党委将目光投向了在外发展的赵同军,希望他能回村“拉一把”。“听闻镇里要‘借我’,我既惊讶又犹豫。我自己在外事业顺遂,回村就意味着要从零开始。”赵同军回忆道。最终,他还是点头答应了。

2013年4月,赵同军回村报到。当时的村办公室内,柴火炉子冒着残烟,旧沙发下堆放着玉米秆,水桶青苔蔓延……破败的景象让赵同军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得知村里还欠债50多万元,他又觉眼前一黑。短暂消沉过后,倔强的他更坚定了要给组织、父老乡亲和自己一个交代。

为打破僵局,赵同军决定以身作则,每天7时,他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村内。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成员一改往日懈怠的作风,“光挂名不干活”的顽疾被根治。

“村子想变好,得走进乡亲们的心坎里。”赵同军说,“我带着党员干部走街串巷、叩门入户,问需求、感冷暖,才能找准方向带着大家奔向好日子。”一次次的走访让村民看到了诚意与“能干事”的精气神,质疑的目光渐消,信任与期待涌起。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赵同军敏锐地捕捉到了大家的“心病”:路难行、地难浇、明难照。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带着村“两委”干部连续15天奔赴邻村。

在赵同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努力下,邻村终于松口协调土地。但施工队一听是“五埠的路”,都纷纷摇头。赵同军一咬牙说:“我们自己干!”他拿出80万元积蓄,带着村干部风餐露宿,成功硬化了1500米道路,打通了出行梗阻,并同步解决了照明、打井问题。多年的“急难愁盼”得到解决,村民喜笑颜开。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同军听说摄影师拍石头房子获了奖,他顿时眼前一亮,五埠村石头多,何不发展旅游业?“当时我和村‘两委’找到文旅开发公司,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村子位置偏、底子差、环境差。”赵同军说。

赵同军骨子里的韧性再次爆发了出来。回村商议后,他决定整治村内环境,“哪怕没人投资,也要让村民生活得舒心”。因资金不足,村“两委”和党员就带头拉家人组成“保洁队”,他们手持工具清理卫生,吸引了众多村民加入其中。

一个冬天过去了,村内垃圾都被清理干净,深巷、大院、高屋露出原貌,五埠村如若新生。

“我们再次邀请文旅公司来参观,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讶不已。公司当即决定合作,成立五埠岭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以‘伙大门’为核心打造远近闻名的石头村。”赵同军说。

此后,赵同军带领全村深挖资源、完善设施、修复旧址、打造景观,还联系导演拍影片、与央视合作拍摄纪录片,将五埠村的美名传向四方。

如今,五埠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蓬勃发展的景区为周边输送了80多个工作岗位,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6万元,村集体增收70万元以上。赵同军也先后获评“担当作为好书记”“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齐鲁乡村之星”“高质量发展强担当省级榜样”等称号。

赵同军的经历是肥城市众多基层干部的生动写照,他们扎根乡土,满怀热忱,凭借汗水与智慧耕耘希望,是“拓荒牛”,是“启明星”,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华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