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东
开栏的话:创新,是推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强劲引擎,更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即日起,本报推出“改革创新破难题 登高望远走在前”专栏,对2024年度“泰安工作创新奖”获奖项目进行报道,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市上下创新活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道路上,登高望远、奋力争先,以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全省“走在前、挑大梁”贡献泰安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大爷,今天中午想吃点什么,主食还是馒头吗?”2月18日11时,泰山区邱家店镇北王庄村村民马玉凤来到94岁村民马京升家中,陪老人聊了会儿天后,开始询问老人中午想吃什么,并着手准备午饭。
马京升的两个儿子在泰城上班,平时只能照顾老人吃早餐和晚餐,最担心的便是腿脚不便的老父亲白天一个人在家怎么办。泰山区探索建立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帮他们解决了难题。
作为泰安市中心城区,泰山区现有人口96.1万,60岁以上老年人20.21万,占总人口的21.04%,其中,农村老年人4.06万,占老年人口的20.09%。面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分散、高龄独居老年人照料难等痛点,泰山区以“互助式养老”为切入点,发挥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和邻里守望相助等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进村到户,形成服务闭环,破解了农村养老“无力管、资源缺、负担重”的现实问题,不仅让“养老不离村”成为现实,更通过“以老助老”的暖心实践,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今年58岁的马玉凤是马京升的后邻。“我们是一二十年的老邻居了,老伴儿退休了,孩子也在外地,家里没什么负担,平时就来照顾下大爷,陪他聊聊天,给他做午饭。”马玉凤说。这样的互助养老“对子”,在北王庄村有42户。
泰山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关键在于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泰山区依托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将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按照年龄阶段分别划分为A、B、C三类对象,A类为60至70岁,B类为70至80岁,C类为80岁以上。
在村级发动组织下,泰山区筛选出562名“有意愿、有爱心、有时间”的低龄老年人成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参与者,在各片区、网格内组建养老资源库,并为固定参与养老服务的A类老年人发放“守望相助代金券”,用于购买所需的养老物品,调动参与积极性。
以村为单位,泰山区还按照就近原则科学划定20个农村“互助养老”片区、63个“互助养老”服务网格,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医疗、康复、照护、心理支持等专业资源。同时,泰山区坚持“政府支持、乡镇统筹、一村一策”的原则,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或依托现有的农村幸福院,在具备条件的村建设“互助养老”服务站,设置休闲娱乐、集中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区,提供全天候的照护服务。
2月18日11时10分,邱家店镇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内,62岁的村民杜玉兰在帮忙将饭菜端上桌后,又打包了一份饭菜送到88岁村民宗德安家中。宗德安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平日里午饭都由“幸福食堂”工作人员为其送上门。
据介绍,围绕解决老年人“吃口热乎饭”问题,泰山区在有条件的村推动农村老年“幸福食堂”建设,成为A、B、C三类老年人最喜欢的农村“互助养老”场所。在这里,低龄健康老年人有了施展技能的舞台,他们不但承担着为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送餐、家庭陪护、预约登记等工作,还积极参与“幸福食堂”管理,为高龄老年人带来了由内到外的温暖。
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老人们相互关心、帮助,传承着乡村的优良传统。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农村地区的互助优势,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实现了“养老”与“享老”的有机结合。
在乡村振兴与老龄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泰山区以“互助养老”为破局之钥,探索出一条兼具传统温情与现代治理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激发了农村“准老人”的积极性,既解决了当今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陪护问题,又让农村老人有了自己的“挂心人”,乡亲近邻相守相望,孝善敬老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