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9日讯(记者 毕凤玲 实习记者 冯子凝)聚焦产业需求,实施科技赋能牵引;高标准启动“十五五”科技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支持40家以上的“三高一核心”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8日下午,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打响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发令枪”,振奋精神,坚定决心,努力推动全市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凝心聚力抓项目、促合作、建平台、强主体、优环境,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科技项目攻关方面,全市共有27个项目获得第二批“双十工程”立项,其中重大技术攻关15项、重大成果转化12项。在科技合作交流方面,我市举办第二届“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累计组织419家企业参与,解决技术难题320项,转化科技成果213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76项。同时,我市还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新备案省院士工作站2家,新建省级国际合作基地2家,新认定市级“人才飞地”10家。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我市重点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对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实验室等采取市级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方式进行支持。
2025年科技工作怎么干?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的重点目标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过百亿,占GDP比重达到2.84%以上;力争新建2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保持全省前5位;新增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家,新建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3家以上;推荐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9人;对上争取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6项;推荐“山东好成果”5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7%。
目标既定,全市科技系统列出“施工图”,聚力推进科技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线,锚定“重点工作求突破,常规工作争名次”要求,精准开展科技赋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打造科技招才引智高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五个方面”的工作,拉高标杆,勇挑大梁,奋力在泰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科技担当、作出科技贡献。
我市将围绕全市“441X”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泰山科创智库团队,开展创新趋势分析、产业前沿探索等问题研究,为产业创新提供决策支撑;科学绘制泰安科技创新路线图、产业创新施工图,推动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和四大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超前布局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卫星产业等“1+X”未来产业,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拨、投、贷、担、保”进千企活动,引导更多企业加入“科融信”平台,擦亮泰安科技金融“金招牌”;持续完善“1+3+4+N”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深化“科技资源+创新平台+重点产业+科技服务”的科创产业招引与培育模式,争取年内新注册企业10家、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