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审查了市政府提交的《关于泰安市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5年市级预算草案。会前,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常委会预算工委预先审查基础上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进行了初步审查。代表大会期间,根据各代表团审查意见,又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及其财税等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要求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化财税管理改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保障了财政平稳运行。全市及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均较好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
总的看,2024年全市及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和税收比重均位居全省第3位,成绩来之不易,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财政运行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市场预期减弱、需求不足等制约,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骨干行业税收支撑能力减弱,财税增收压力不断加大;基层“三保”、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少数部门单位财务管理还需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2025年预算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政府提出的2025年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综合考虑了收入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统筹考虑了支出方面的刚性政策和重点项目,预算草案符合“十四五”规划,与202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符合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符合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要求,是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需要说明的是,代编的全市预算收支计划是预期性的,待各级预算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市政府依法汇总2025年全市预算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本次会议批准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泰安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5年市级预算草案。
三、关于做好2025年预算执行工作的建议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做好财政预算工作,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做好今年的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更大力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叠加效应,打好财金联动“组合拳”。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强化政策支持与财力保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聚集、未来产业布局,更加有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聚焦黄河战略先行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和资源整合,推动全市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持续跟进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着力提振消费,推进项目谋划建设,争取上级更多支持。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源高效、精准地流向最需要支持的领域和项目,在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等方面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二)以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选项,坚持精打细算、节用裕民,聚焦就业优先战略、教育扩优提质、医疗保障水平提升、养老托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积极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层财政运行监控机制,强化库款调度监测,坚决兜牢“三保”底线,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转。优化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三)以更高标准强化财政收支管理。统筹四本预算及各类资金资源,做好财源培育工作,稳固税收增长基础,千方百计壮大综合财力。依法依规治税管费,持续发挥税收保障机制作用,提升收入质和量。持续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紧要处,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更加精准、规范、高效。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深化人大财经预算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协同联动,推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更深层次推动预算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坚持预算法定,强化预算约束。大力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预算编制科学性、精准性。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各级高质量发展积极性。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推动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衔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数据资产运营,积极推进数据产业化。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平稳可持续运行。
(五)以更严要求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压实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责任,扎实做好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稳妥有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全流程管理机制,推动专项债券项目落实落地。加强政府债券绩效管理,提升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推动提升政府债务治理水平,促进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