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向“新”发力 逐“绿”而行
新泰市住建局荣获 2024年“省级无废机关”称号
宁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赶大集”送健康
文旅融合促发展 乡村振兴展新颜
加强自主研发 打造数字化高地
宁阳县公益组织 为幸福食堂“添砖加瓦”
加强机制建设 构建紧密型医防联合体
充电赋能 以学促干再提升
化解房屋产权确权颁证 历史遗留问题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发力 逐“绿”而行
——大汶河泰安段河滩地变身高质量发展“聚宝盆”
■大汶河。(资料图)记者 陈阳 摄
 

□记者 王磊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悠悠汶河,久负盛名。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千百年来,大汶河孕育了沃野田畴的农耕文明,也哺育了两岸世代繁衍的泰汶儿女。大汶河泰安段长179.24公里,流域面积6093平方公里,不仅是泰安主要行洪排涝通道,也是我市推进黄河战略落实落地的核心区域之一。治河必治滩,大汶河河滩地面积高达3165.2公顷,但由于土地权属复杂,耕地、农田、林地、荒地、滩涂等多种土地性质并存,无序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河湖“四乱”等问题易发频发,一直是制约河道管理保护提质升级的重要瓶颈。

“先行区的使命在于先行先试、创新创优,一定要保持不服输的劲头和向高而攀的精神,乘势而上、闯出经验、创出典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洪涛发出以先行区建设推动新时代泰安高质量发展的铿锵动员令,并亲自谋划推进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河滩地管理机制改革和河湖治理模式创新,直击关键、切中肯綮,以集中整治“一子落”带动绿色发展“满盘活”。

一条汶河,两岸青山,六区共治。

泰山同脉、汶水同源,推进河湖治理,必须坚持统筹协同推进的方法论。我市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市县乡村225名河长合力守护、携手治水;6个县(市、区)上下游协调联动,左右岸同向发力,河湖治理变“独唱”为“合唱”,实现跨界河流的共建共治共享;市县联动精心推进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顶层设计,市级统一编制集中整治规划,定向引领、谋篇布局勾勒“大写意”;县级分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绘制“工笔画”。

各级河长从“总指挥”到“最前哨”,一级抓一级,层层促攻坚,同步推进土地托管、清理整治、产业布局。我市利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累计清理各类“四乱”问题137处,清除林木17590棵,回收土地745.31公顷,托管土地1361.87公顷,开发利用荒地、滩涂60余公顷,河滩土地资源实现化零为整、统一管理,为推动“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河滩变绿,土地生金,绿水富民。

“河滩地集中统一管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放眼长远,运用系统思维,宜绿则绿、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游则游,发展多元化滩地利用模式,不断放大河道生态治理溢出效应。”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冠祥在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现场会上强调。

我市各级从保护和改善河滩生态环境入手,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多元模式催动水利新质生产力。肥城市率先破题,通过发展中草药、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和沙滩休闲、田园综合体、花海民宿等特色旅游业,推进河滩地集中整治先行先试。目前,仿野生汶阳香附栽培基地已初具规模,总产值达40万元。宁阳县在大汶河伏山镇后石梁段建成全市第一个河长制主题公园,在大汶河沿线开设特色民宿20余家,依托国有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种植花生、山药、土豆,年新增产值200万元。东平县改变传统农业模式,通过种植芍药发展“河道经济”,打造“沿汶花海”。

各级通过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沿河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劳务用工等方式,人均年新增收入1.2万元,群众真正从河湖治理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享受到绿色福祉,我市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路。

生态塑形,文化铸魂,活力涌动。

悠悠汶河,奔流浩荡;文脉传承,弦歌不辍。明石桥、大汶口遗址、禹王庙、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与肥城黄金沙滩、宁阳汶禹景区、东平戴村坝文化公园等新建文化景观节点古今辉映、相得益彰。

如今,白鹭云集的汶河新区,再现“汶水徂徕如画”的历史盛景;举世闻名的大汶口,生动解码古老汶河传承千年的文明之光;历经沧桑的明石桥,继续守望沿河两岸九州通衢的商埠重镇;“运河之心”戴村坝,深沉镌刻着古人高超的工程艺术和无穷的水利智慧。

依托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将沿河特色水文化景观节点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水工程与水文化在互动交融中绽放时代新韵、焕发蓬勃生机,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2024年以来,大汶河沿河各文旅景点累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0%以上。“沿着汶河游泰安”逐渐走红“出圈”,日渐成为泰安文旅的一道特色风景线,给雄伟刚劲的泰山注入灵动婉约的全新体验,也为沿河乡村振兴提供磅礴动力。

“我们立足沿汶区位优势,打造‘汶滨水乡 徽派小镇’发展特色文旅,项目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新晋全省景区化村庄汶阳镇三娘庙村支部书记孙建美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沿着大汶河一路向西,观汶河安澜、赏四季常绿、览百里锦绣、品乡村味道,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的成功实践,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泰安深入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清晰缩影。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