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戏曲“班主任”老张
  
  版面导航    
2025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班主任”老张

 

1月7日上午8时,张太平准时从家里出发,乘坐公交车到东平县文化艺术中心“上班”。

77岁的张太平曾在梆子剧团工作过,唱戏、写剧、弹奏乐器、导演小喜剧……他样样拿得起来。如今,他是艺术中心两个戏曲培训班的公益老师。

十多年前,龙泉湖边一群热爱唱戏的老人成为戏曲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到现在,学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培训班从一个班扩展成了两个班,“班主任”始终是张太平。

张太平热爱戏曲,他一直坚持艺术创作,编写小品、快书、山东梆子剧剧本,尽心将自己所学教授给热爱戏曲艺术的人。

当天下午,戏曲培训班教室内传出一阵阵婉转的曲调声,几名学员正排练山东梆子《南阳关》选段。“手抬高一点儿,跟着音乐走……”张太平和学员一起排练走位,并不时对学员的动作进行修正和指导,从身段到眼神,从动作到队形,耐心又专注。

戏曲培训班以教授山东梆子和豫剧为主,学员大多是退休的老人,因为喜欢戏曲而聚在一起,大部分人都是非科班出身,张太平就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大家年龄大了,嗓子和身段也都定型了,培训年轻人的那种教学方式肯定不合适,只能讲一下大概的理论,上简单的表演课,一句一句教他们怎么唱,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主打一个‘大家都开心’。”张太平说。

《南阳关》选段的主演是55岁的张勤,在培训班学习了两三年的她,在张太平的指导下,从一个零基础的戏曲小白,变成了能撑起一出戏的“大主演”。“张老师教学很细心,从来不会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懂而皱眉头,从唱词到走位,他一点点手把手教学,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张勤说。

在戏曲培训班,除了传统经典唱段,新剧都是张太平自编自导,从写剧本到排戏,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张太平还擅长创作小品、曲艺快板等,创作了《西瓜芝麻》《彩礼》《街坊邻居》《黄河人家》《茅下论理》等600多个作品,作品灵感来源于身边事。“文学艺术创作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也得有社会阅历和舞台经验。”张太平告诉记者,为了收集创作素材,他出去溜达的时候都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没听过的故事和新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张太平还专门收集东平土话、歇后语,目前已经收集了700多条。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做就要做成做好,张太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除了日常创作作品和教学,张太平还经常到各单位义务指导,带着培训班学员外出进行公益演出,2024年参与了40多场戏曲演出。

“喜欢就来,愿意学我就教。”张太平一边调试乐器一边对记者说,文化艺术中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娱乐的场所,他能够在这里帮助老人们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大家心情愉悦,就达到了开公益培训班的目的。

“很喜欢,不觉得累。”张太平笑着说,作为一名从文艺战线退休的人,很愿意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奉献出来,只要需要,他随时都可以帮忙。

记者 李海静 刘小东 陈思/文 陈阳/图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