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明荟
2024年,泰前街道聚焦“物业融网·红暖万家”工程提质扩面,以医养结合工作为切入点、突破口,通过党建搭桥、资源整合、数字赋能,全面提升社区医养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居民“医养不离家,享老在社区”的美好愿景。
党建搭桥,构筑医养结合“凝聚力”。专班制推进工作。街道将医养结合工作列为“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由组织、卫健、民政等部门分管领导及岗位负责人组建专班,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模块化链接资源。街道精准聚焦老年群体迫切需求,分门别类制定医疗卫生、康复养老、家政服务三大模块需求,有的放矢链接辖区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市场机构及社会组织57家,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组团式整合力量。街道建立“红惠医养”党建联盟,推行“五社联动”工作模式,制定联席会议、人员培养、党员包联、常态巡访、考核激励5项机制,推动多方力量“握指成拳”。
资源下沉,增强医养结合“服务力”。做优服务阵地。街道引进社区嵌入式机构九如城康养中心,街道、社区全过程靠前服务,打造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市首家社区医养驿站,作为社区诊所经营点、家庭医生下沉点、医院专家坐诊点,实现“多点合一”便民就医新模式。做大服务队伍。街道科学划分医养合作单位等多方力量,成立以医疗健康队为支撑、养老护理队为辅助、卫健专干员为基础、幸福合伙人为补充的4支队伍,全方位、全时段、全流程保障服务供给。做细服务举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各合作医养机构接受街道党工委统一调度,共建“家庭医生工作室”,安排家庭医生常态坐诊巡诊,拓展协助挂号、远程诊疗。目前,农大社区邮电局二宿舍60岁以上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95%。
数字赋能,提升医养结合“创新力”。健康档案数字化。街道推动家庭医生融入网格治理,借助入户走访、上门问诊契机,了解居民健康情况、医养需求等信息,“一人一档”录入“百灵健康”管理系统,录入档案146504份。居家设备智能化。街道依托智能化设备与动态监测技术,开发居家养老、智能穿戴设备,提供居家“一键呼叫”、老人防跌倒监测等服务,解除老人独自居家后顾之忧,完成适老化改造40余户。线上线下一体化。街道实施“线上需求+线下服务”新模式,联合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公司打造智慧养老平台,同步开发“码上提·‘泉’心办”“九如家护”等社区、机构服务小程序,居民在小程序或网格群提出需求,社区即刻对接相应的服务资源,真正实现“一秒钟下单,一刻钟上门”。
泰前街道将坚持以老年群体健康需求为导向,进一步链接更多优质“医、防、养、护、康”服务资源,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工作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