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童童
近年来,东平县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探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织密织牢居民健康服务网。
以设施设备提升为基础
提升“硬实力”
在接山镇鄣城村卫生室,门牌和制度牌匾统一设计,药品分类规范摆放,设施设备井然有序,诊室和观察室宽敞明亮。“现在变化很大,环境整洁,医疗设备也多了,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一位村民说。
2024年,东平县委、县政府将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作为年度“为民实事”,按照“样板村引领、全域化覆盖”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作。
精准把脉基层需求。东平县建立部门协同和包保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县453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行自评,下发《关于东平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为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多维优化诊疗环境。东平县按照“样板村引领、薄弱村帮扶、中间村促进”的工作思路,对照“五有三提升”打造标准,从设施设备、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一室一册”进行房屋改扩建、外墙内饰粉刷、硬件设施更新等,累计为89家薄弱村卫生室配备起背式观察床、诊察床等设备。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东平县以医共体平台为支撑,多向发力,构建“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两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推行“6S”管理模式,修订完善卫生室“三查七对”、药物皮试液配置方法等规章制度,健全绩效目标评价体系。
以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
增强“内动力”
“村卫生室不仅干净整洁,药品种类也全,很多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治疗。”东平县一位居民说。对于东平县而言,村卫生室环境改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东平县以“复合培养”促进基层医疗人才提能扩量。
实施基层医疗人才能力提升项目。东平县利用县医学会、县中医药学会等组织,通过县级医院主办或邀请上级专家等方式开展集中培训,今年举办乡村医生素质能力提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活动10场次,培训乡村医生2000余人次。
实施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提升行动。东平县制定《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55个巡回医疗团队,设置巡诊服务点262个,采取“流动服务”的方式,对无卫生室或医疗服务薄弱的村定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消除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空白点”。
发挥县级实践技能教学基地作用。东平县对乡村医生进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培训,目前,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占比达到28.25%,乡村医生队伍进一步优化。
以专业人才保障为抓手
织密“兜底网”
在东平县马代村,东平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普外科、疼痛康复科等多科室的知名专家及骨干医师组成专家医疗队,耐心细致地开展诊疗。
针对乡村医生人才缺乏、人员老龄化的问题,东平县着力加强建设一支“能给村民看病、能给村民看好病”的乡村医生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队伍保障提升行动。东平县统筹做好“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及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做好公费医学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强化公费医学生履约管理,顺利招聘2名大学生乡村医生。东平县现有乡村医生945名,其中持有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186人,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81人,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稳步提高。
实施城乡对口帮扶机制。东平县落实省、市“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部署,加大优质资源上挂下沉力度,打通城市和县域资源下沉通道。推行人才上挂,安排各卫生院每批选派至少2名优秀医生、1至2名护士到牵头医共体单位进行3个月的实操实训,3年内完成全体人员轮训。推进人才下沉,建立名医基层工作站,每年由牵头县直医院向区域医共体内卫生院派出业务骨干,全脱产坐诊巡诊和手术带教,今年共下沉70余人,助力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题。
建立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东平县建成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东平分中心,通过全县“一张网”实现县域内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与省、市一流医院有效对接。通过县级医院大型设备共用、检验检查结果区域互认及远程诊疗等途径,真正为基层医疗机构“充电”“造血”,有效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等整体发展提升。
村卫生室的改造提升,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接下来,东平县将继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