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文洁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近年来,我市锚定让家门口“有岗位”、让群众“有医靠”、让民生“更幸福”等民生实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落细一项项改革举措、一张张“民生清单”,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夯实就业之基
筑牢民生之本
在肥城市仪阳街道“仪家亲社区零工驿站”,68岁的姜培兰正坐在手工台前专心地将一个个小零件制作成工艺品。“自从‘仪家亲社区零工驿站’建成后,我报名参加了手工编织培训班,有空就到社区干点零活,一天工作几小时能赚个五六十元,平时吃穿用度的钱就足够了。”姜培兰高兴地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去年,我市启动“社区微业·乐业泰山”三年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拓宽社区就业渠道,提升社区就业服务能力,着力将社区打造成就业创业主阵地,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肥城市创建社区“微工厂”,开发了一批接地气、见效快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社区居民就业能力,引导辖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政务服务,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为让居民享受到更加贴心、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体验,我市依托市级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平台,加强了人社、大数据、银行、银联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推动了数据的融合与共享。通过实施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不仅覆盖了人社、就医、交通、文旅等传统领域,更多民生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今年以来,我市还积极探索社保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入AI、RPA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社保“数字员工”——“泰小保”,以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工操作”向“自动经办”的转变,不仅实现了机器人代替人工执行各类规则清晰、频次高、耗时长的业务操作,显著提升经办质效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还在中高风险业务审核、业务数据预处理等环节实现智能审核,守住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防线。
兜牢民生底线
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
“小张对我比亲人还贴心呢,开元公司的照护服务好,民政部门的政策解决了我的大困难了。”感受着家里取暖炉的温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张云林对磁窑片区护工张二东含泪夸赞。近日,宁阳县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逐户排查棉衣棉被是否充足、取暖设备是否安全,确保特困人员安全温暖过冬。近年来,宁阳县创新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服务,为服务对象免费配发统一服装,提供“六助”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建立医疗康养服务中心,为全县特困人员提供中医诊治、理疗康养等特色服务。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工作。为有效提高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水平,自2020年起,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由具备资质和条件的专业服务机构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施专业化、多元化、优质化的照护服务,逐步探索形成分散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模式。目前,我市分散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率已经达到6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不能止步于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在落实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等政策基础上,还要根据困难类型和救助需求提供精准帮扶,让服务类社会救助成为物质救助的重要补充,从而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市民政局将多措并举实施“物质+服务”精准化救助,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新模式,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持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救助机制建设,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