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18日讯(通讯员 孙娟 赵峰 朱婷)前不久,全球首台智能化刀片电池壳制造设备工业母机在山东新合源热传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合源公司”)下线,投产后可年产3500万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壳。如果说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那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铝制外壳,就是“心脏”的保护罩。
“我们生产的是刀片电池的外壳,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护,对电池的保护包括针刺试验比传统性能要提升30%以上,散热性能也比传统提升20%以上。现在我们是唯一一家能够量产这个铝制外壳的公司。”新合源公司总经理助理介绍。
这项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研发始于5年前。当时,国内一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为优化电池性能,找到了日本的一家制管机企业,但对方表示可能无法满足其要求,反而举荐了位于宁阳县的新合源公司。
“电池壳是铝材构成,壁只有0.3毫米,材质相对较软,成型难度非常大,且焊缝也绝不能泄露,这两大难题是全球都很难克服的问题。我们有将近20年的铝材高频焊接生产经验,便决定尝试做这个产品的研发。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最终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刀片电池壳制造。”新合源公司总经理自豪地说。
有了“独门绝技”,订单纷至沓来。特别是2023年7月,订单量比上个月增长了近一倍。尽管新合源公司开足马力、24小时生产保供应,然而面对大量的新增订单,生产计划排期满满当当,产品仍供不应求,交付周期也相应延长。
当时,新合源公司所在地宁阳县并没有合适的闲置厂房,而周边县(市、区)则抛来了橄榄枝,愿意为其提供优惠厂房。得知新合源公司有迁址意向后,宁阳县做了一个决定。宁阳县是汽车配件传统生产大县,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宁阳县下定决心,必须千方百计把这个项目留在当地。随即立刻成立工作专班,靠上帮助企业,解决好要素保障问题。
奋战100天,再造一个“新合源”,这是当时宁阳县提出的奋斗目标。经过实地考察,服务专班发现距离新合源公司3公里处,一家建材企业的厂房可以腾挪出来。但因需要挪移设备,一开始建材企业并不同意。服务专班积极促成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前后沟通多次,最终,建材企业腾挪并提供了1.2万平方米厂房。
新生产线有了厂房,但用工缺口不下300人,一场特殊的招聘行动也随之拉开序幕。
宁阳县有家纺织企业,当时正在翻修厂房,公司停产。服务专班连夜和纺织企业沟通联系,把新合源公司的招工政策、福利待遇对工人进行了宣讲,第二天便来了140余人。通过一系列招聘举措,2023年11月,新合源公司5条新增生产线顺利投产,如期完成了产能扩增目标。
产能持续攀升,宁阳县持续推动生产要素向该项目集聚。在政府的帮扶下,新合源公司又拿下了75亩土地打算建设新厂区,新的100天奋战目标也再一次被宁阳县提上日程,力争到明年3月,新项目能够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