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
全市四季度金融联席会议召开
泰安高新区一企业上榜年度绿色制造名单
调味“扛把子”畅销海外
新泰27家药店实现医保“刷脸支付”
代号6907 泰山深处的工业史诗
公告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号6907 泰山深处的工业史诗

航拍6907工程遗址。
6907工程入库夯道。
6907工程7号油罐内部。
 

□记者 刘小东 张澍沛/文 陈阳/图

近日,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结果揭晓,确定了100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77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中国石化山东泰山石油6907工程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成为我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工业遗产项目。

“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建一座大型油库——652工程所发生的故事。”翻开由原6907工程技术员刘长厚所著的、高度还原6907工程建设历程的长篇小说《高山脚下》,“高山脚下油龙起,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豪情壮志与艰辛历程跃然纸上。

小说中所说的“652工程”,就是中国石化山东泰山石油6907工程。作为1969年国家第7个重点工程,该工程的建设,曾是一份尘封于中央档案馆的绝密文件。

1965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经济消息》刊载的《国外修建地下工厂》材料上,作出了“修建大半截在地下、小半截在地上”隐蔽油库的批示。1968年,随着国家计划委员会(68)计商字159号特急绝密复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68)商基字第240号密件的签发,正式拉开了当时全国批建投资规模最大、储量最大、隐蔽理念最为前沿的战备油库建设序幕,工程代号6907。

泰山西麓,高山之间。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斑驳的警戒哨塔守望着大山,尘封的输油管道串联着10座半地下巨型油罐。穿过幽暗深邃的入库夯道进入7号油罐内部,空间开阔,隐约可以想象当年油罐储满石油的样子。

茫茫泰山脚下,巨石林立、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没有机械手抬肩扛,没有设备现场制造,没有经验反复尝试……6907工业遗产项目负责人侯晓林介绍,根据留存的材料和公司老人回忆,近万名军民参与了6907工程的建设。

“6907工程选在山区,傍山挖洞将油罐埋入地下,泵房均为半地下式。工程建设者克服了当时工程物资与机械装备匮乏等诸多困难,还创新应用百米高度落差输油流量与压力精确控制、输油管线阴极保护法、油泵通风防水隔层等技术,不仅创造了奇迹,也为我国现代化石油储运项目的规划与运维摸索出成功经验。”侯晓林说。

来到6907工程“战天斗地、惟实励新”红色教育基地,6907工程历史资料展陈区整齐摆放着见证工程建设始末的中央档案馆馆藏国家计委、商业部文件,6907工程老照片、花名册,工程技术员1966年至1974年的工作日记,原石油工业部四川勘察设计院院志,以及当时6907工程的交换机等材料和物品。“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们公司全体职工的合影,有122名大人、7名小孩。”侯晓林指着一张老照片告诉记者,照片中有22对伉俪,里面一个小宝宝现在就在泰山石油上班,延续着父辈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与6907惟实励新的精神。

1974年5月,6907工程正式竣工投入运营,并更名为山东省利民石油库,承担起向山东及华北地区多个省市的石油中转储运任务,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早投入精密仪器和自动化设备、建立起现代化科学管理制度的隐蔽油库。“从当时全国石油运销布局来看,年吞吐量达百万吨的山东省利民石油库,是通衢南北、居中调度的重要枢纽,发挥着保障经济建设与战略储备的双重作用,有力带动了输油铁路沿线省市的经济发展与相关配套产业的崛起。”侯晓林说。

2003年,随着鲁皖管输工程的开通,6907工程建设的储油库区停用,奔腾了30年的6907工程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中国石化泰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市工信局的支持推动下,6907工程于2017年成功入选泰安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2023年7月25日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评为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12月27日入选首批山东省工业遗产名录。

6907工程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不仅传承了工业文明、历史文化,也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侯晓林表示,中国石化泰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将持续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力度,在确保遗产项目完整性的同时,统筹兼顾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经济价值的自身特点,全面推进“工业旅游+教育+文创”融合,建设6907工程纪念馆、中铁文旅火车项目、“油”动的风山坡道路等功能区,讲好工业遗产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工业旅游特色网红打卡点和必选地,让6907这个曾经承载着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重任的秘密代号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绿水青山下迎来新生。

“全国石化系统党性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全国能源革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如今,在市政府与中国石化的双重保护之下,沉睡已久的6907工程再一次肩负起全新使命,一幅工业遗迹引领乡村振兴的蓬勃画卷,正在它50余年的生命轴线上徐徐展开。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