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汶水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与泰山结缘
母亲的荣耀
邂逅宇宙级浪漫
在茶香中品味生活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荣耀

 

□郑成华

母亲1924年端午节出生,去年冬月离世,按照农村习俗庆贺了百岁生日,度过了新旧两个时代。快要到母亲的忌日了,我对她愈发怀念。母亲一生的辛苦与荣耀时时激励着我,我也因有这样一位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母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父亲早年当兵,参加了百团大战、淮海战役以及解放南京、上海等战役,多次受伤,也屡立战功。2009年冬月,父亲去世,享年84岁。

在父亲当兵期间,家属常常受到国民党还乡团的骚扰和迫害。有一次,还乡团在我家搜出一把军用刺刀,逼问是谁的。母亲正色回答:“是过路的部队落下的,就像你们在这里休息落下东西一样。”由于母亲的机智勇敢,全家躲过一劫。还有一次,我村一位革命干部因还乡团搜查躲在庄稼地里不敢行动,便委托母亲到他家去取一个重要的记录本。母亲把记录本藏在鞋里,扛着锄头装作下地干农活,这才秘密送出。如果记录本被还乡团搜到,可能会导致许多革命同志牺牲。

父亲长期在外地从军、工作,家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母亲一生育有三子,后来又照顾了十几个孙子、孙女。她勤俭持家、勤劳能干,家里、地里的活计样样在行。母亲乐观豁达、心地善良,她常说,别人有难处能帮就帮,心善者长寿。街坊邻居遇到困难时,她都会及时伸出援手。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有一次邻居到中午还不开大门,得知他家已揭不开锅后,母亲立即拿了地瓜干和玉米,让这一家人吃上了饭。乡亲们急用钱物,只要家里有,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接济,从不求回报。母亲热心而又公道正派,在村里威信很高。每有村民发生纠纷,都愿意找她倾诉,请她出面调解。还有一件母亲非常骄傲的事,也是她晚年经常说到的,就是村里经她迎娶的媳妇和嫁送的闺女足足有100多人。

父母随我迁居泰城时,已经步入高龄。父亲在战争年代落下了伤病,后来生活不能自理,卧床十几年,都是由母亲悉心照料。父亲虽长期卧床,身上却从没长过褥疮,医生看到直叹“护理到这种程度是很少见的”。送走父亲后,母亲的身体大不如前,每年都会住一两次院。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即便身体不适,她也不愿去医院,都是由在医院工作的侄媳到家里为她输液。母亲最后的半年,食欲非常差,总感觉饭菜难以下咽。看到她的状态,我们非常心疼,总是想方设法哄她多吃一点。

母亲辛劳一生,晚年依旧闲不住,孙辈、重孙辈的棉袄棉裤都是由她来做,她总是说买的不如自己做的合体。即便到了90多岁,她也总是给自己找活干,摘韭菜、砸核桃、剥蒜瓣,甚至给重孙女洗袜子,忙得不亦乐乎。每到端午前夕,她就准备艾叶,缝制荷包。她做的小辣椒荷包、坠着穗子的菱形荷包针脚细腻、形状饱满,总是受到孩子们的追捧争抢。

母亲疼爱大家庭里的每一个子孙,晚辈们也都非常孝顺。十几年来,母亲的孙子、孙女、侄子、侄女经常来探望,夏天的单衣、冬天的羽绒服、头上的帽子、脚上的鞋,源源不断地送到家里。我家孙子每天放学后总是先找老奶奶报到,小孙女有好吃的首先也会送给老奶奶,惹得她好一番夸奖。每当看到一众孙辈时,她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母亲的乐善好施、勤劳豁达深深影响着我们。妻子从嫁到我家就一直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平日里买菜做饭、整理家务、上班教学,还兼顾地里的农活,从不嫌弃抱怨,也从来没有和母亲“红过脸”。初到泰城时,我家三代六口人居住在70平方米的楼房里,生活十分不便,有时还会有老家来人居住,母亲和妻子总能处理好各种问题。2007年,我家被评为山东省“五好文明家庭”。后来儿子结婚生子,全家四代人一日三餐都在一起,每天晚上一起聊天、看电视,其乐融融。

母亲晚年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毫不孤单,离世时也没有痛苦。如今,母亲离开我们一年了,全家人都非常想念她。母亲在天有灵、地下有知,也一定知道全家都很好。我们都很想您,您放心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