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四方食事 一碗人间烟火
  
  版面导航    
2024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方食事 一碗人间烟火

展示糁汤的配菜牛肉。
鸡蛋用泰山山鸡蛋。
收拾卫生,保持良好的就餐环境。
凌晨5时,朱寿军为第一位顾客做糁汤。
下午,工人们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面糊下锅后接着搅拌。
早晨6时之后,顾客络绎不绝。
扫码看视频
 

记者

隋翔/图

刘小东/文

编者按:

在生活的广袤画卷中,平凡人物如点点繁星,虽不耀眼夺目,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触动心灵的温馨,或感人至深、或催人奋进,传播新理念、弘扬真善美。即日起,本报开设“凡光暖影”影像栏目,记录一个个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真实而鲜活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坚韧与善良,汲取温暖与力量,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温馨中感悟人生。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早餐,代表了一座城市独有的气质。在泰山脚下,最能代表泰城早餐的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山水糁。

初冬时节,寒风料峭。凌晨4时,当大家还都沉浸在梦乡中时,位于泰山区财源街道佳苑路上的寿君糁馆内已经忙碌起来,备料、熬汤,等待清晨的第一拨客人。

糁又叫“肉粥”,是一种用骨头肉熬制的汤羹。刘向的《说苑·杂言》中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

天刚蒙蒙亮,寿君糁馆内喝糁的顾客已经排起长队。“掌勺人”用大勺将熬制了几个钟头的糁舀进白瓷碗中,再抓上一把鸡丝,香味扑鼻而来。食客们喝糁一般会配上一两根油条,油条泡进糁汤中,吸满了汤汁,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咬一口,满足感也从腹中油然而生。

山水糁制作技艺是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君糁馆的糁就是山水糁,独具泰山地域特色,食材讲究,鸡选用3年以上老母鸡,水用泰山山泉水,鸡蛋用泰山山鸡蛋,这样做出的糁,味道正、滋味浓、口感好。

今年48岁的朱寿军,是山水糁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我爷爷辈那会儿就开始在路边支一个小摊子卖糁,到了我父亲这一辈,一开始是去工厂上班,下岗后为了养家糊口,就又卖起了糁。寿君糁馆这个名字就是当时他们用我的名字起的,把军改成了君,没想到后来糁馆越来越受欢迎,名字就延续到了现在。”朱寿军说。

同父母一样,一开始朱寿军并没有开糁馆,而是从事旅游行业。“我接待外地游客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谈论泰安没有什么特色早餐,我就想起了我父母开的糁馆,那不就是我们泰安饮食文化的代表吗?带他们去糁馆里品尝过后,他们都说好吃。”得到游客赞扬后,朱寿军就下决心要把父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便接手了父亲的糁馆,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如今的寿君糁馆在朱寿军的经营下,扩大了规模,也固定了位置。每天凌晨4时,朱寿军就会起床开始熬汤,将3年以上的老母鸡放进老汤锅内熬煮,加上麦仁、勾芡的面汤。凌晨5时,准备好材料后,朱寿军打开门,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拨客人。在碗里打一枚生鸡蛋,用糁汤浇开,食客自己添加葱姜等调料。一碗糁汤,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喝上一口,满腔醇厚,回味无穷。每天早晨,糁馆里的顾客一拨接着一拨,充斥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

“君子勤俭孝厚德,山水米黍粟养寿”,在寿君糁馆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对联不仅和店名相符,更写出了山水糁的特色。朱寿军告诉记者,这副对联是店里的一位顾客写的,这位顾客住在岱岳区乡镇,只要来泰城,必来喝糁。

20多年来,朱寿军开过分店,总店位置也搬过几次,但始终不变的是糁的质量和口感。“做餐饮行业,一定要讲求良心,选料必须选最好的,从原材料到成品一定要保障食品安全,要对得起食客对我们的信任。”

谈及山水糁制作技艺的传承,朱寿军笑着说,他现在还能干,等到10年后,如果孩子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就要收徒弟,把技艺传承下去。“找徒弟要选好人,做糁的手艺不难学,难的是能不能坚持下去,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朱寿军说,代表泰城早餐饮食文化的山水糁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愿望。

每一碗糁,都是一种传承,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在冬日的早上,喝一口热乎乎的糁,再咬上一口香酥油条,祛风除寒、回味无穷。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