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建
深入基层治理一线,亲身体验“信用+基层治理”的温暖与力量;走进“信易贷”平台,感受信用贷款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信用大数据实验室里,领略数据赋能信用建设的神奇魅力……10月24日至25日,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新泰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
信用数据“入市”
银行主动“邀约”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信用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新泰市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创新“整县授信”等做法,让信用数据“入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我们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都是自己主动跑银行求贷,现在银行根据我的信用信息,主动送贷上门,太贴心了。”近日,新泰市汶南镇养殖园区的养殖大户刘彬迎来了主动对接融资需求的建设银行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拿到了200万元纯信用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从“主动找银行”到“银行主动找”,资金、政策送到养殖户家门口,转变主要归功于新泰市信用中心实施的信用数据“入市”。近年来,新泰市不断探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数据开发利用为抓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目前,已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等14类经营主体累计提供超12亿元预授信额度。
“以前,养殖户、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贷款,需要抵押物或担保,现在银行更关注经营主体自身发展情况。数据中包含的纳税等级、专利数量、人才结构等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情况的佐证,同时也帮助金融机构研判风险,提高服务精准度。”中国建设银行新泰支行行长韩尚祯敏锐地捕捉到金融业务的变化,发现数据要素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思路。
由“数”到“金”
信用数据实现神奇转化
在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大屏上持续跳动的数字,代表着不断汇聚的数据。刘彬和其他养殖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他们的注册信息、纳税信息以及表彰奖励信息等一目了然,像这样的涉农、行政管理、企业信用等数据信息,当地归集了14大类、62小类,超1亿条。然而,这些海量的数据大都躺在平台上“睡大觉”。
“这些数据如果不用起来、不盘活起来就是一串串数字,用起来则是‘真金白银’。”新泰市社会信用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淑涛介绍,新泰市一直以数据开发利用为抓手,探索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新路径。
为了盘活数据要素的价值,新泰市与金融机构决定共建“信用大数据科技联合实验室”。去年11月份,全国县域首家、全国建行系统首个基于隐私计算的信用大数据科技联合实验室揭牌,实现信用平台与银行贷款系统直连,实时调用农户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涉农数据和信用等级情况。可这样一来,数据相连的隐私安全如何保证?
“整合信用中心这边多维的政务数据、信用数据,包括建行这边的数据,对敏感信息加密脱敏后,双方通过各自节点引入实验室平台,基于隐私计算,联合建模输出结果,充分保护了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实现‘用数不见数’。”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数据管理部数据分析师马末介绍。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