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文莉
11月12日,宁阳县东庄镇党委书记刘恒桥参加“学好用好‘千万工程’ 打造乡村振兴‘泰安样板’——泰安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系列访谈”栏目,回答主持人提问。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请介绍一下东庄镇基本情况和发展成果。
刘恒桥:东庄镇位于宁阳县最东部,地处两市四县交界处,南依凤仙山,北临柴汶河,面积100平方公里,有45个行政村、6.2万人,是鲁国郕城遗址所在地,辖区内有全县最高峰凤仙山和三大水库之一的红旗水库。
近年来,东庄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宁阳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宁东一体化新格局,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东庄镇先后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基层单位等荣誉,被授予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市级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走出了一条工业强镇、农旅兴业、生态惠民的乡村振兴好路子。
主持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东庄镇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恒桥:东庄镇境内有“六岭一山”,是典型的山区丘陵乡镇,之前一直发展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较低。近年来,东庄镇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立足“土、特、产”3个方面,规划建设了一批集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富民增收产业,绘就了五谷丰登、果红菜绿的产业富足图。
立足“土”,扎实推进种养业发展。东庄镇引导农户调优种植结构,发展早春土豆、西兰花等蔬菜种植约133公顷,增强市场竞争力。今年,我们积极推广减垄增地政策,完成小麦种植2840公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0公顷;发展规模养殖场110家,出栏生猪5万余头、牛700余头、羊1万余只、家禽近600万羽。
突出“特”,持续壮大优势产业。东庄镇立足林果优势产业,今年完成苹果改良后,亩均增收2万元,林果产量达6000吨,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目前,全镇有农业专业合作社86家,打响了“凤仙山苹果”“谷堆秋月梨”“高钙土豆”“玉女湖煎饼”“刘屋奶油蟠桃”等农产品品牌,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延伸“产”,着力强化三产融合。东庄镇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韩·粮满仓”片区、红旗水库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村企联建,推动了农户、村集体、企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建成宁东红品云谷直播基地,现有11家直播团队入驻,定期组织教学培训,让更多东庄特色农产品“触网”。同时,东庄镇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包装、加强仓储物流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镇内自然资源、红色资源、3A级旅游景区等,策划3条旅游线路,连续7年举办山东宁阳槐花节等节庆活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主持人:东庄镇位于两市四县交界处,在建设平安乡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恒桥:近年来,东庄镇始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将网格化治理与法治思维相结合,把全镇划分成70个基础网格、8个专属网格、233个党建微网格,同时落实好“大巡防”机制,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为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我们把牢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问效“三道关口”,形成了预防早介入、排查全覆盖、调解多元化、跟踪解民忧的“四步工作法”,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三不”工作目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持续增强,为推进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主持人:乡村振兴关系民生福祉,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东庄镇如何把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刘恒桥:东庄镇将继续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五大振兴”为抓手,以全县乡村振兴“1030”攻坚行动为契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工作提质增效,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建设产业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美、治理效能更好、民生保障更实的新东庄,为全县、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