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池彦明 王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绿色,自古就是泰汶大地上最动人的底色。
近年来,我市立足林业为民、生态惠民、绿色富民,大力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聚力实施共治兴绿、强能护绿、挖潜增绿、开发用绿、创新活绿“五绿”工程,养护好山、利用好林、保护好生态,交出了一份书写在青山绿水间的亮丽答卷。
共治兴绿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青山环绕,绿水相依。漫山遍野的茶树、果园郁郁葱葱……位于泰山东麓,承担着重要绿化任务的省庄镇,坚持以林长制为抓手,创新民间林长特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护林员、花木经纪人、苗木技术员等积极作用,动员全镇居民关心、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产城融合的多彩省庄”提供了坚强的生态保障。
省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贾志群介绍,省庄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林长制,实施由镇、村、民间林长组成的三级林长体系,形成了“镇级组织、村级负责、片员管护”的全民齐参与工作格局。目前全镇有林地面积866.67公顷,其中国家级公益林348.23公顷,省级森林村居4个、市级森林村居7个。
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已设立市级林长5名、县级林长89名、乡级林长575名、村级林长2892名。由省长兼任省级林长、市委书记兼任泰安境内市级林长的泰山区域林长制体系率先建立,在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牛山、九女峰等5个重要生态区域设立市级林长,制定实施了林长制市级会议制度等配套制度。我市进一步深化林长制改革,建立了林长制改革的任务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了市级林长责任区域和21个责任单位的职责任务,并在责任区域设置了相应的林长公示牌;健全林长制运行机制,建立完善“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设立林长3561名、生态检察长25名、生态警长74名,聘任民间林长200余名,构建形成以各级林长为主体,检察长、警长、网格长、民间林长协同的共治体系,联合开展巡查巡护、案件查办等行动,累计巡林里程63万公里。
挖潜增绿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在距离泰安市区25公里的徂徕山林场,静谧的山林峰峦叠嶂、树木参天。近年来,徂徕山林场累计投资1284万元,及时对林木资源进行森林抚育、树种改良、引进珍稀树种等。围绕主干公路两侧及景区景点周围、场区驻地共栽植各类乔灌木20余万株,林场已初步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
聚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我市统筹优化国土绿化与耕地保护、城镇建设的关系,把增绿扩绿的主攻方向转到重点攻坚和内涵挖潜上,科学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乔灌草一体,依法精准拓展绿化空间;突出抓好黄河、东平湖、大汶河、泰山、徂徕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廊道绿化和村庄绿化美化,全力增绿扩绿,加快实现山丘披绿装、廊道变绿脉、村庄成绿园,全面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攻坚行动,突出抓好荒山绿化,依法依规抓好国省干道、县乡道路、河流水系绿色廊道建设,结合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更新栽植优良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彩叶树种,加快建设多彩森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2024年,我市首次利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发布线上义务植树活动157场,参加人数1万余人,形成全民义务植树线上预约、线下实施、统一发证的新模式。2021年以来,我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866.67公顷、森林抚育4533.33公顷、廊道绿化617.8公里。
开发用绿
大力发展
林业产业
核果本草各美其美,林上林下一地双收。昔日的荒山秃岭蝶变肥美的林下沃土。新泰市放城镇阁老山黄芩生态种植基地里,本草产业另辟蹊径,林下经济初具规模。以山林为基础,这里开发种植了以黄芩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超21公顷,年产值7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年均增收1.6万元。
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市持续扩大林业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培优培强特色产业,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引进培植林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林果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广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林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引导林农向林地挖潜力、向林下要效益,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摘、景观利用”等复合经营模式,创新“生态+”“旅游+”“文化+”“健康+”等林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规划建设了“三大优势区”和“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培优培强优势产业,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