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改革破题
让“新引擎”动能澎湃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要求。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有机融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如何让科研成果走下实验台,迈向产业化?如何让企业迸发创新活力,实现转型升级?“科技副总”的聘任,让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成果在企业有了转化渠道。
今年3月,我市开展“科技副总”选聘工作,借助“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从市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教授走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从一位“副总”到一项技术,从一个成果到一批产品,我市不断拉紧校企之间的“纽带”,打通成果转化的渠道。据了解,在“双百”行动框架下,我市已有92名专家人才受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不断推动科研人才深扎产业一线,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成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自去年以来,我市推出“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针对重点产业链、创新链技术瓶颈,不断加大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力度,以特聘专家、协同攻关等灵活方式,建立起全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常态化交流机制,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所需”与院校优质成果“所能”的有效对接。在“双百”行动框架下,今年上半年,我市共组织189家企业赴高校及科研院所举办科技对接活动,邀请6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65名副教授或博士学位以上专家来泰开展对接交流、项目洽谈,累计发布最新科技成果1004项,解决技术难题115项,达成合作意向111项。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创新动能越是澎湃。打通机制堵点、破解转化难题,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血液”和“养分”。
勇担重任
塑造开放新优势
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只有明确改革思路、推动改革举措落实到位,才能形成高水平开放格局;只有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开放能力,才能加速改革进程,凸显改革成效。
“兖矿泰安港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园畅通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大通道。从山西运来的煤炭,通过水运分拨到山东及京杭运河沿线省份,最快仅需1天就可到达终端用户,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80%、较铁路运输降低50%,这极大地提升了山东内河港口服务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东平县彭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葛冰介绍。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据了解,兖矿泰安港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园项目总占地面积120公顷,投资30多亿元,随着二期项目的紧张建设,未来吞吐量将达到6000万吨。该物流园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交通枢纽,一直坚持专业化管控、数智化升级、生态化发展。园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智能化管理平台,将复杂的生产作业流程变得简单、智能;以“一中心、四平台”搭建起“智”空间、“慧”服务的智慧智能园区,坚持少人化、无人化、数智化作业,与同类园区相比,减少用工200余人,在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安全生产。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不乐观,外贸外资持续承压,但一组数据彰显了逆境下泰安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今年1至9月,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406.1亿元,同比增长30.9%;全市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3项增幅分列全省第一位、第七位和第三位。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新特点、新变化,必须充分利用好我市基础优势,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省黄河战略先行区政策叠加优势,把泰安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向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以更高的驾驭能力,加快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的泰安,坚持改革和开放互促共进,更好促进合作共赢开放、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开放、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开放,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上持续进行新的探索实践。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将坚决扛牢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重任,立足全市乃至全省改革开放大局,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切实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泰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激昂乐章。那嘹亮的号角声,穿越泰山的层峦叠嶂,传遍每一寸土地,为泰安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幅绿色繁荣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