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东 张芮/文 陈阳 隋翔/图
大河奔流,浩浩汤汤。九曲黄河,横贯东西,千百年来孕育了蔚为壮观的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人文历史与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一篇永远讲不完的大文章。
泰安,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因泰山而得名,拥有数千年文化积淀。山城相依的泰安,是山东沿黄地区重要节点城市,这里诞生了无数动人的黄河故事。
近年来,泰安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着力强化以黄河文化、泰山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高水平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以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泰汶大地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以崭新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尽显新时代黄河文化独特魅力。
保护传承
讲好黄河故事泰山故事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泰山是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泰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泰山文化彰显时代价值,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泰安人肩负的重大责任。
为深入挖掘泰山文化的精髓,系统阐述泰山文化的丰富内涵,泰山景区自2016年起启动了大型文献丛书《中华泰山文库》编纂工作,采用典籍志书、学术著述、口述影像多个门类记述泰山文化,集泰山文化之大成。截至目前,泰山文库已出版书籍31部36卷,该项目入选山东省文化“两创”实践案例。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为持续讲好泰山脚下的“黄河故事”,传承弘扬泰山文化,泰山景区持续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泰山成立自然文化研究院泰山分院,旨在建立新的泰山自然与文化研究范式,共同开展泰山文化的推广和地质科学的普及。自然文化研究分院与“泰山森林病虫害防治院士工作站”“智慧泰山”形成“一院一站一平台”泰山研究工作机制。此外,泰山景区与北京大学合作编制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天贶殿壁画等遗产保护研究,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泰山石刻保护研究,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医药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中草药研究等工作,不断加强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研究、挖掘和传承利用工作。
“登日观,俯黄河,水荡荡,山峨峨。”黄河与泰山古有“河岳”之并称。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介绍,在泰山原有景观中,有不少展示黄河文化的内容。玉皇顶西庑名“望河亭”,相传可远眺“黄河金带”壮观景象,岱顶乾坤亭有明人杨彩真书碑刻“东观日本,西望河源”。“历史文献和碑刻中,留下了很多关于泰山和黄河的描述,在后世诗人吟咏中,也无不把黄河泰山相联系。从这些描述里,可以想象泰山之巅览黄河的壮观景象。但这些匾额、碑石多已不存。”周郢建议在今后泰山景点开发、保护中,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展示,比如恢复玉皇顶“望河亭”匾额、重立“西望河源”古碑,介绍历史上泰山与黄河的文化渊源,让人们对中华河山的代表——黄河和泰山,有更深入的了解。
砺山带河
守护黄河文化根脉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绵延不绝。大汶河,古称汶水,是山东省境内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其流域孕育了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在此而生。
汶水西奔汇入黄河,大汶口文化自诞生起,就与黄河流域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时至今日,大汶口遗址上建起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厚重历史的博物馆——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不久前的中秋假期,博物馆迎来了许多游客,众多家庭选择带着孩子一同前往,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
“大汶口遗址发现于60多年前,当时被称作‘堡头遗址’。1959年5月,在津浦铁路修复线工程中,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