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划定采砂区域、地磅信息对接、设定电子围栏、采砂设备填报、采砂人及承运人登记注册等方面的数据可实时传输,实现全程可追溯倒查。这是我市用数字化提升河砂资源管理水平的举措之一。
“我们加快推进智慧化管理,开展数字化砂场建设,对视频监控、电子围栏、地磅数据等进行技术模块改造升级,同步联网省河长办系统,在全市所有采砂作业点实现了边界无盲区智能监控、远程可视化线上全过程监管和现场采砂作业全天候监控。”市河湖管理保护服务中心资源管理科科长殷勇说,为不断提升河砂监控效能,市水利局采取“人管+技防”的智能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全市河砂资源监控系统,在工程涉砂现场实现视频监控、自动报警全覆盖,并配备无人机开展巡河作业,为规范采砂秩序提供技术支撑。
综合治理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漫步在大汶河岸边,只见白鹭等水鸟或振翅翱翔,或驻足水间,美景如画。本着“取之于河、用之于河,服务建设、回馈民生”的原则,我市水利部门将河砂资源统筹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河道维修养护与河砂综合监督管理等方面。
我市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河道防洪排涝等工作,将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据市河湖管理保护服务中心河道工程建设科科长韩建伟介绍,2021年以来,我市治理河道180公里。“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不仅可以提高防洪减灾综合治理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还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保护沿河良田,更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韩建伟说。
以大汶河文化遗址为主线,我市以内河步道及绿带串起湿地公园、明石桥、东平湖、天颐湖等景观文化长廊,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29条,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持续改善全市河湖面貌,为沿河群众提供新的休闲娱乐打卡地,提升了沿河群众的幸福指数。
河道治理护生态,水清岸美焕新颜。眼下,河砂资源的长效管理增强了沿河群众幸福感,擦亮了河道生态底色,让古老的大汶河焕发新的生机。